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二章 登基称帝 (第1/2页)
监国二年七月初一,新王朝的登基大典在盛大的出行中缓缓拉开序幕。 一大早,提前一晚入住皇城的苏言便在内院官的奏请下出宫乘车,自延平郡王、西宁王以下文武百官都跟随天子卤簿一同出走,仪仗在前,不奏乐,整个队伍井然有序,自朝阳门离开南京内城。 队伍一路直上紫金山巅,这里还保留有明太祖朱元璋祭天的场所,在这一个多月的修缮下也变得焕然一新。 苏言身着一袭皇帝冕服,头戴十二旒冕冠,冕冠前后垂下来的旒将他的面容遮掩得让人看不太清。 在走下车驾后,太常寺寺丞引导苏言走上祭天坛台阶,乐队及文武百官同时就位,分列在台阶东西两侧。 待百官就位后,典仪官高喊,协律郎开始奏《迎神乐》,赞引官引导苏言走到神位面前。 捧香赞引官尖声高喊,苏言深吸一口气,缓缓跪下,从跪在他左侧的捧香官手中接过三炷香,向神位跪拜上香后,只听赞引官再喊,他才缓缓起身,音乐停止。 接下来便是繁琐的各种礼仪程序,初献礼后,苏言走到读祝所,音乐停,周围的锣鼓喧天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只能听到北风吹过发出的微弱声响。 苏言扫视了一眼群臣,再次跪下,百官也紧跟着一同下跪,接着,苏言亲手展开祝文,他的声音回荡在这寂静的祭坛上空: 祝文之后,又是一阵繁琐礼仪,随后又是以天子卤簿开路,文武百官随天子于锣鼓喧天中返回皇城。 回皇城后,苏言又宣读表文,立郑茶姑为中宫皇后,立楚世子苏唯泽为皇太子,改南京为江宁府,是为国都,又对一众肱骨臣子大肆封赏,这里不必言表。 新帝登基,天下一片欢腾,代表明朝的日月同辉旗在一部分心怀明室的百姓们念念不舍的目光中缓缓落下,取而代之的是新朝的腾飞龙旗。 夏取明而代之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全天下,各地明军纷纷改旗易帜,称为夏军。 此时正率军赶往顺天府的周王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他就等着苏言按捺不住僭越称帝,他随后在幕僚的建议下,拟定了一番讨伐檄文,抨击苏言身为人臣却篡位称帝,称他建立的夏朝是伪朝,没有正统。 檄文发出后,吴三桂本以为会得到各地响应,甚至夏军军中也会有 不满苏言称帝的将领带兵来投,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檄文发出后就像是小石子投进茫茫大海一般,除了一开始的小波澜以外,没有得到丝毫回应。 这就有些尴尬了。 吴三桂不禁怀疑起大明朝是不是真的气数已尽,不然的话怎么没有人响应他的檄文,按理来说,苏言称帝以后那些明朝遗人都会来他这边打着明朝旗号的昭武朝廷,这可真是太过诡异了。 盛京,三个多月前才刚刚有了一个取名为爱新觉罗·玄烨的新皇子的顺治帝并不在乎关内的政权更迭了,此时的他已经完完全全丧失了继续入关的想法,只想保住关外的祖宗基业,关内就让那些汉人自己自相残杀去吧。 不仅仅是顺治帝,朝中的许多官员也是和他一样的想法,主战派要么被明军杀死,要么就是和他一样被打怕了,被赎回来的承泽亲王硕塞虽然还梦想着杀回去复仇,可他让朝廷颜面尽失,眼下也等于是半软禁的状态。 南边的孟艮府是最后一个得到消息的地方,这座孙秦王朝的首都经过孙可望一年多以来的治理,明显变得繁华了起来,低矮的土墙也被换成了青砖高墙,城中也有数座辉煌的宫殿拔地而起。 那便是孙秦王朝的皇宫,虽然规模比不上孙可望日日夜夜梦见的在贵阳的秦王府,但在这个相对贫瘠的边陲之地,孙可望也算满足了。 在得知苏言称帝的消息后,孙可望哈哈大笑,他就知道苏言并非池中之物,不是明朝的忠臣,他称帝是早晚的事情,他将那记录着这一消息的信件扔到桌面上,冷笑道: …… 苏言登基称帝后,他首先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召集内阁重新为明宁宗更改庙号,永历皇帝是正统的最后一位明朝皇帝,宁宗并不适合作为末代皇帝的庙号,因此经过商议后,改为历史上的明昭宗。 除了给永历皇帝朱由榔更改庙号外,苏言也将已故的太傅、宁夏王李成栋谥号夺去,李成栋此人一生反复,和吴三桂比过犹不及,哪里配得上这一谥号? 第二件事,苏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场开科取士,以彰显新朝对于文治的看重,并对现有的官员进行与,所谓京察就是对在京官员的考核,大计是对除京师以外各省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