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三章 严家抄斩 (第5/5页)
文武官员,士农工商,无数学子,陪着方世玉,陪着他们心中的帝王,从应天府,一路赶到北方边境,苦寒之地!皇宫已经修缮的七七八八,三座大殿,规模空前,已经可以使用,东宫,南宫,西宫,尚在修建。 后宫的坤宁宫,乾清宫,已经修建完成,其余宫殿,亦有修缮完好,有尚在动工的。 想要修完这个庞大的泰安府,按照眼下的速度和气候来看,没有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是无法完成的。 在泰安府修建之初,京师外的良乡,卢沟桥一代,便被朝廷征用,延绵百里,四十余座军营,分散在泰安府城外的四面八方,团团包围。 对外,皇帝可以在三天内纠集数十万大军出征,对内,皇帝可以在两个时辰内,召集数十万大军入城。 各个军营,互为犄角,泰安府背靠居庸关,内外城墙的轮廓呈现,毅然已是天下最大的城池。 方世玉这一次动作,应天府被降格为南京城,下辖七县,其余州府,悉数肢解,扬徐苏杭温,尽数从应天府给拆解。 不然的话,应天府的辖区,那可真的是太大太大了,向北一直延伸到山东地区,南方富庶之地,尽在应天。 这对于大明朝廷征税,可不是一件好事 只不过可惜的是,自始至终,方世玉都没有见到朱元璋,老爷子也没有来北方,依然蜗居在南宫。 天雷王殿下入城,整个泰安府在锦衣卫的严密布控下,实施戒严 方世玉骑在马上,缓慢的向着皇城走去,走边两旁的百姓,工匠,纷纷跪拜,呼声不止! 待到方世玉进入泰安府的皇宫,一切整理妥当后,在乾清宫接见杨寓道:“人都杀了吗?” “一个没留,全部处决,严震直连三十余商,十八官!抄没家财,一万万四千万宝钞!” 杨寓躬身作揖道。 “这次我肢解应天府,将应天更名南京,定泰安为北京,南京仅留南镇抚司,府衙,及五城兵马司。” “我倒是听下边的声音很大,希望能恢复应天府的原有规模和滞留朝廷六部!”方世玉瞥了一眼杨寓,开口询问道。 “这个,微臣不知,但帝都既迁,那应天就不应有那么庞大的辖区,将应天肢解,也是应当应分。” “至于滞留南京朝廷六部,微臣倒是认为,此举实乃诛心之言,若是南京留有退路,岂不是成了南迁偏安的借口?”杨寓说的很直白,很明确。 既然朝廷迁到了北京,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北方了哪怕为之付出再多,也要撑住。 滞留南京六部,除了给朝廷增加负担之外,没有半点益处。 若是说朝廷在北方,不好统筹南边山河,那朝廷在应天的时候,又是如何统筹西北,东北地区的? 南京六部的存在,除了给人以心理安慰,迁都的借口外,没有半点其他益处。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你有这番见解,我很欣慰,既然事情已经办好了,东西留下,回文华殿继续办公吧!” 杨寓也不迟疑,他进来被方世玉召见的时候,就做好准备,从怀中取出一块金牌,恭恭敬敬的放在了桌子上,算是还给方世玉,复命了。 朝廷北迁,干戈甚重,无数百姓涌入泰安,虽然给泰安的治安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勤劳朴实的大明百姓,还是给泰安的修建,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数十万妇孺,冲入各行各业,泰安府的修建工作,皇城的修建,明显加快了脚步。 朝廷的动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太初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下发执行,方世玉以秘书处为蓝本,组建内阁,内阁第一臣被称为首辅 是整个内阁的最高首长,首辅下设次辅两位,次辅下设文华殿大学士八人。 八名大学士,拥有票拟权,次辅拥有批红权,首辅拥有否决权,最高可否决六部政策方针。 但首辅只是正二品衔,在品级上,弱于六部尚书从品,所以首辅要一票否决六部的政策,需要开朝会,皇帝主持,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里。 但首辅有权在卯时到未时末,强求皇帝召开朝会,商论是否执行,还是否决六部的政策方针。 这也是方世玉用来对皇帝怠政的一种限制。 当然,皇帝要是就不来,首辅也没办法。 首辅只管政事,最多十年,两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统一由六部尚书,左右侍郎,内阁首辅,次辅,朝会商定。最终五年计划,上呈乾清宫,由皇帝决定,这个五年计划,是否值得执行,是否能执行。 求鲜花 御史台左都御史,右都御史,风闻奏事之权被夺,改为上奏,全境所有御史,皆可直接上奏入宫,上呈乾清宫。 由皇帝遣锦衣卫,对风闻之事进行调查取证,若是事情属实,对御史进行记功表扬,作为他的政绩功劳,若是风闻之事是假,则进行一定处罚。 若是多次将皇帝和锦衣卫当猴耍,三次无真实,降级调任,若还有在犯,革职查办! 这虽然确实会引来许多乌龙事件,但方世玉反倒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御史台在朝会上的胡言乱语,信口开河。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凭空污蔑。 内阁以低品官职,总领六部,统筹全国政务发展,而五军都督府也被方世玉进行修改,不再以前军,中军,后军为统称。 五军更改为七军都督府,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对内武装部队,大明皇家海军,公共安全刑捕房!国安稽查锦衣卫! 其中,中央军负责拱卫京师,常驻一百个卫的编制,满编足额四十六万兵丁,而其中有六万被常茂带去了交址,征伐黎朝。 随方世玉北上的只有四十万中央军。 地方军顾名思义,常驻县城部队,大一点的县城,一个卫满编四千六百人,小一点的县城,两个所,一千七百余人。 边防军指的就是大明北疆的仅存卫所军,一十三镇,共二十四个卫,非满编,总额八万余人。 对内武装部队则是徐增寿正在统领剿匪的部队,从徐增寿出发开始,这支部队从中央军挑选出的三千精锐骨干,已经发展成了七万余人的超级规模。 按照徐增寿的推测,随着剿匪持续下去,收编的越来越多,杀的越来越少,最终的对内武装部队,能达到十五万人的规模。 只不过对于这一块,方世玉和徐辉祖都没有什么感觉,而且剿匪也没有完成,方世玉和七军都督府一致意见是,等而且剿匪也没有完成,方世玉和七军都督府一致意见是,等到剿匪事业成功,一切尘埃落定,在研究如何分配对内武装部队。 大明皇家海军,顾名思义,大明王朝的水师海军,不做多讲。 公共安全刑捕房,就是赵琛一直想要升迁的地方,全国的捕快统一由朝廷授权,隶属兵部,以往听从地方县令的调遣,抓捕。 现在抽离,统一由公共安全刑捕房的指挥使为准,摇身一变,成了皇帝亲军。 国安稽查锦衣卫亦是不做赘述! 而这些都敲定后,方世玉才发现,自己该裁军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