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七章 你看这条河,它又大又宽! (第2/4页)
迁移民众过去,劳民费财不说,还容易引起民怨。” “第三就是,新都的选址,最好是能选在附近有大批可耕种良田的地方,否则大规模从其他地方运输粮草,损耗极大,得不偿失。” 朱标闻言,当即缓缓说到。 定都,对于一个王朝或者国家来说,那都是重中之重的,不仅要考虑当下的情况,还得有全局观。 如今的养心殿,只有朱元璋跟朱标父子,并无外人。 “你所言不假,为父心中目前有三个选择,你看看哪个好?” 朱元璋点了点头,这才继续说到:“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以及你四弟所在的北平。” “这三个地方,虽然就久经战乱,属于关中地区,洛阳长安,更是荒废多年,但那是九州中心,作为一国之都,仍是最佳选择。” “但如今这两个地方,百姓故都遗址等等都是大问题,因此为父也是一时之间,拿不准主意。” “开封是宋朝都城,又有黄河作为隔断,关隘防务,均是上上之选,而且紧挨华北平原,物产丰饶,自给自足基本不是问题。” “最后说说这北平,有居庸关跟山海关两大关隘,又有喜峰口这种易守难攻的地方,防御设施为大明最齐全的地方,还有阳平关以及潼关,内三墙。” “只是这北平陆路运输极为困难,若是需要运送物资,就只能走海路,这样才能保证物资供给充足。” 朱标闻言,却是笑着问到:“老爹,您觉得这三个地方,哪个更好?” 朱元璋笑道:“如果没有那小王八蛋给为父留下的《精兵是如何练成的》这本书,为父原本是最看中洛阳的,但是看完了那小王八蛋的书后,为父却在洛阳跟北平之间,摇摆不定起来。” “不过那小王八蛋倒是建议为父迁都北平的,只是当时时间紧急,也没来得及细讨。为父原本想等着那小王八蛋回来后再商量,可是如今两年多过去了,那小王八蛋音讯全无,为父不想再拖下去了。” 朱元璋想起方世玉,不由得又叹了口气。 朱标直接选择性忽略了朱元璋因为想起方世玉唉声叹气这件事,他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每次只要提及方先生,老爹总要唉声叹气,一开始朱标还好言安抚一下,后来直接选择性无视了。 说得好老爹心里舒服点,说不好,老爹对自己就是一顿暴揍! 如今应天只有自己能抗揍了,原本四弟在的话,还能分担一下,或者十五弟跟十七弟也能分担一下,可如今他们都不在啊! “老爹,洛阳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若是迁都洛阳,咱大明就可以重开丝绸之路,对于西域各小国的控制力,也可以更上一层楼。” “但方先生却说咱大明将要面临的是数千年来,最动荡的时局,未来的贸易重点并非在陆路上,丝绸之路远远没有海上贸易重要。” “北平虽然海运方便,但跟江南比起来,不管是物产还是粮产,却远远不是对手,因此,儿臣觉得北平并非上上之选啊!” 虽然先生建议北平,但是朱标仍旧觉得北平不是一个好选择。 哪怕方世玉在书中都点明了,海运将会取代水运以及陆运的存在,成为将来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北平可以走海运,难道应天就不能走海运吗? 什么大航海时代,朱标更是觉得完全无法理解。 相较而言,北平简直就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啊,优点就一个,缺点一大堆。 朱元璋闻言,却是摇头到:“迁都洛阳,对于西域诸国的控制力可以更上一层楼,但是迁都北平,却可以对辽东地区的控制力更上一层楼,这才是为父犹豫不决的重点。” “毕竟迁都一事,事关重大,不仅需要巨大的银钱支出,还会出现不可预估的动荡。为父先筹谋着,你替为父去洛阳长安关中地区以及北平转转,看看当地的具体情况再说。” ...... 洪武二十三年,七月。 东胜神州,紫银城府。 方世玉站在港口码头上,眼前搬运货物的民工,忙碌的身影,络绎不绝,方世玉却是心事重重,一脸凝重。 叹了口气,喃喃自语到:“就要离开这片大陆了,也不知道有生之年,还不会再次踏足这片大陆了。” 从洪武二十一年登陆这片大陆开始,迄今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了,在方世玉的领导下,对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一视同仁,共同发展,为这片大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紫银城府经过两年的发展,如今即便是较之大明很多省份,已然不落下风了。 甚至跟云贵川等大明的落后省份比起来,紫银城府反而要领先不少。 比如东胜神州紫银城府的粮产,如今一年下来已经高达一千多万石,除掉消耗的,仍能结余四五百万石,尤其是这里的土地,极为肥沃,简直比大明很多地方的土地更加肥沃,更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何况大明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讲过上千年的发展的,如今的亩产量,完全没法跟东胜神州相提并论。 东胜神州刚刚开垦出来,仅仅是亩产量,已经完全碾压大明了,甚至都不需要列出具体的数据来反驳了。 紫银城府结余的粮草,方世玉并不准备带回大明,反正回去的人也只有一半,舰队也会留下一部分,毕竟朱高炽也用的上。 让方世玉最兴奋是,就要数早已堆满了大半个仓库的黄金了,这些黄金,初步估计,起码也有三四百万两之多! 而金矿那边,仍在持续不断的开采着,熔炼着,这个数量,只会继续增加,越来越多。 如此巨大的辉煌成就,自然离不开印第安土著的任劳任怨,踏实肯干,也离不开方世玉带来的先进科技,无论是炼金术,还是烧煤,都是至关重要的。 朱高炽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了方世玉身边,一脸笑意的看着方世玉说到:“祖师爷,你怕是不会再来这里了,我怕是不会再回大明了。” 实际上,朱高炽早已对这片土地爱不释手了。 不过仍旧忍不住感慨了一番,毕竟遥远的大明北平,还有他的亲人。 方世玉翻了个白眼,说到:“谁说的?等科技发达了,海路稳定了,想回去,或者想过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再说如今距离返航还有大半年的时间,那边的铜矿跟铁矿,如今开采进度如何了?” 方世玉甚至都已经开始构想空中交通工具了,如今的时代,虽然想发明发动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搞个热气球之类的,显然不是什么难事,只需要搞点石油当燃料就行了。 “正在进行中,铜矿如今的日产量已经达到了两万斤左右,铁矿则要更多,日产在三万斤上下。只是加起来,也没有金矿的日产多,毕竟投入的人手差距太大了。” “祖师爷,你又不需要带走多少铜跟铁,所以现在倒是不用急着去开采跟熔炼。” 朱高炽,闻言缓缓回到。 朱紫怡也缓缓走了过来,好奇问到:“东胜神州的东西,都要带回大明吗?” 方世玉笑着回到:“不用全都带走,咱们的舰队也装不下那么多,挑重要的带走就行了,如今已经可以开始装船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