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4章 初具规模的科举  (第1/1页)
    外戚王氏:“……”    他们好莫名,他们好无辜。    有的王氏子弟受不了这委屈,调查起前因后果来。    然后调查出太宰因为眼馋谢远承包江南田地,又打算去西域贸易,便以给手令为由,要求提高三成税收。    一来充盈一下国库,让入不敷出的大晋有喘息的功夫;    二来……充盈一下他自己的私库。    王氏子弟:“……”    妈的,受不了。    人家贸易赚到的钱不还是有税收的么,不还是能充盈国库的么。    人家一心带动南方经济,等南方富裕起来,大晋还会入不敷出吗。    你提高个屁的税收啊,怎么用脚趾头办事情的呀,就这副脑子还做太宰。    狗屁!    听到王氏子弟也开始谩骂他,太宰慌了,恐怕失去人心,连忙取消了谢远的三成税收。    谢远倒是没想到太宰这么快就扛不住压力了,不过这样也正好——他笑眯眯地推广了丝绸,许久不曾出现的丝绸一经问世,便一下子引来无数世家争抢。    好久没有质地这般好的丝绸了,不买真的可惜。    就算看不惯寒门子谢远,也不能看不惯这丝绸吧。    但也是众人的声讨激怒了太宰,在他的授意下,谢远举荐的寒门子弟纷纷被派到了地方做太守知县,甚至是其他不甚重要的清闲官职。    谢远不甚在意,觉着这样挺好,那些人既可考察民情,整治一下当地的不良风气和恶霸,又可避免卷入权利纷争,引来不必要的杀身之祸。    但是他的门客看不下去,纷纷为谢远抱不平。    而此时,又不知是谁传出谢远帮助霍都督和崔珩北伐,为他们出谋划策,遂不动声色地取下三州。    这事儿一经曝出,更是引来无数寒门子弟的仰慕与崇拜。    江南寒门子弟听到谢远在会稽郡,纷纷前来投奔。    谢远想着今年还没有进行招收考试,便举办了一场入门考试。    江南的贡院是他一早准备好的,所以比起幽州的贡院,这里的贡院更加宽敞一些,甚至还有专门提供给考生的茅厕与沐浴的地方。    当然,考题一如既往地变·态。    这次谢远不止加入了时事政策,更引入了这个时代的天文地理,乃至数学等被遗弃的文化。    之所以说遗弃,是因为这个大晋年间,人们追求清谈,好玄学之风,因为追求玄学长生,所以自然就懒得去学这些复杂的学科了。    像正儿八经的天文地理,除了有个别爱好的人,其他人都不屑一看的。    而谢远出的题是根据圭变动来计算时间,乃至分季。    这可难倒了一众自诩满腹经纶的寒门书生。    到考试结束,谢远按照惯例糊名易书,召来祁晏和几个门客一同阅卷。    因为崔珩精通天文,便受邀而来一道阅卷。    见到这独特的考试方式,崔珩愣了片刻,随后对谢远刮目相看。    能想到用这种方式挑选人才,招揽门客的,也只有谢远了。    几个人历经七天,从一百多个寒门子弟中挑出二十个成绩不错的人来。    最后又单独考了他们的六艺与品德,有十人便从中脱颖而出了。    这些江南的寒门子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奇葩的招揽方式,觉得新奇的同时,又觉得会不会有猫腻。    直到崔珩代谢远公布了阅卷的过程,并贴出榜单与榜上人名的相关考试答题副本——那些寒门子弟看完后,是直接心服口服了。    招揽进去的人少,但都个个是真真正正儿的学富五车啊。    此外,谢远还在龙岗书院开设了关于天文地理,乃至算术历史等学科,让这些学科顶尖的门客换着去授课——他又开设了农业种植的学科,让喜欢种植的门客跟着自己一起学着栽培新农作。    新奇的学科和独特的授课方式一下子让门客们的学习欲望高涨,并争相推荐有天赋的人入学——谢远考验其品行后,也是进行了特别招揽。    也是因此,在后来五胡乱华时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没有断掉。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而现在的谢远,因为帮助霍都督北伐镇压藩王,又得到过崔太公的赞许,于是声振寰宇,渐渐的江南寒门子弟便都以他为首了。    也不仅仅只是江南的寒门子弟,更有中原各地寒门出身的名儒,在听闻谢远又有才华又有名声,且只举荐寒门子弟入仕后,便纷纷效仿其他的举动来。    比如开书院,比如只收寒门子弟,再比如那奇特的考试。    当然,这其中不乏谢远的门客——谢远让他们远离朝堂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广收寒门子弟,不让他们明珠蒙尘。    随着各地书院开办起来,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以谢远作为人生目标,想像他一样收揽门客,名震中原,遂各地书院入学考试越办越隆重——于是科举便初具规模啦。    在谢远刻意将人才放到偏远地方,致使科举的雏形出现以后,又在谢远和吴姓世家的扶持下,寒门子弟成为了东晋朝廷上的一股新秀势力,且人数庞大,足以与世足抗衡。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现在的小谢同志正在为新招揽来的门客们授课哩。    门客们除了谢远的课十分喜爱之外,也十分喜欢祁晏的课。    自北伐首战告捷后,祁晏便在霍氏和崔氏的帮助下,为当年的凉州城一事,为当年蒙冤死去的将士们翻了案,澄清了冤情。    这下子,人们都知道祁氏是被冤枉的,祁大将军是被冤枉的,他不是通敌叛国的人。    祁晏为父翻案,凭己之力获得了他人的钦佩与敬仰。    而祁氏更是泪崩。    多少年了,他们祁氏终于不必躲躲藏藏的过日子了。    大将军的事终于沉冤昭雪了!    好啊,少主公做的好啊。    祁氏知道现在祁晏在谢远身边,也没有去打扰他,而是将祁氏所剩不多的藏书集中在一起,一并送到了祁晏身边。    门客们都是寒门出身的,鲜少见过像龙岗书院一样数量达到万卷的古籍。    他们很想借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