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七曜天皇(六) (第2/2页)
乱流,马嘶残雨晚程秋。 门前便是仙山路,目送归云不得游。 九月末,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昼夜温差变化大,姒琪、项霁这时来到了茅山。 茅山是中国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 茅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山上景点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 附张枢《茅山》一首: 今古茅山是胜游,秀峰突兀绕沧洲。 云含老树迷还散,石拥甘泉咽复留。 未见岩风晨下鹤,只闻涧月夜鸣蜩。 道人不是悲秋客,黄菊丹枫相对愁。 值此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时节,姒琪终于将功夫传授完毕,就对项霁说道:“师父就陪你到这里吧!” 项霁明白这是要告别了,就追问道:“徒儿以后到哪里找师父啊!?” “到莫干山可以打听到师父的去向。”姒琪说道。 言毕,她腾身而起,立刻就消失了踪影。莫干山为浮玉山(天目山)余脉,位于沪、宁、杭金三角的中心,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以绿荫如海的修竹、清澈不竭的山泉、四季各异的迷人风光称秀于江南。 项霁在茅山告别姒琪后,骑飞骊宝马来到摄山,在摄山中峰半腰北侧的“始皇临江处”等候,尤其是有晚霞的日子更是一天都不放过。 摄山盛产野参、当归、首乌、茯苓、甘草等中草药,有滋养摄生(即养生)之效,故名“摄山”。 南齐时,平原人明僧绍将其宅院“栖霞精舍”赠予法度禅师,法度将院改建为寺,并命名为“栖霞寺”,摄山也因寺得名“栖霞山”。 栖霞山由三山二涧组成,中峰(即主峰)最高(海拔286米),呈圆锥形,称凤翔峰,因古有三茅宫庙宇一座,故又名三茅峰。 中峰绵延向东,一脉逶迤而下者称东峰,形若卧龙,名龙山;中峰西侧山梁状若伏虎,曰虎山。 中峰与东峰间一谷称中峰涧,中峰与西峰间一谷称桃花涧。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北返时登临摄山(栖霞山),有彰显四海一统、雄视千古之意。 附顾炎武《摄山》一首: 徵君旧宅此山中,山馆孱颜往迹空。 药径春添千嶂雨,松厓夜起六朝风。 忘情鱼鸟天机合,适意川岩物象同。 一入篱门人世别,几人能不拜萧公。 实际上,项霁并不是枯燥无聊地等待,空闲时间就在摄山修练玄武真经、姒琪传授的青女素娥功和越女剑法。 此时,她的玄武真经已经练成潜心、潜息两部分,正在修练真定功。这属于玄武真经上乘功夫,但习之不易,要诀是:“于无而静,自然而定,无知有灵,乃入真定。” 项霁可谓是坐卧并用,纳降气息,守心意念于脐。当至心息全都忘却,唯有一灵知感存于脐内中空之窍,久久不动,才渐入真定。 真定的境界只有过来人方可领悟。当功夫达到“定境”时,收功之法就应当以“法”来掌握。 按时出定方法也很简单。每个人手上有22个关窍:无名指根部关节为子时关窍,中指根部为丑时关窍,食指根部关节为寅时关窍,食指第二关节为卯时关窍,食指第三关节为辰时关窍,食指尖端为巳时关窍,中指尖端为午时关窍,无名指尖端为末时关窍,小指尖端为申的关窍,小指第三关节为酉时关窍,小指第二关节为戍时关窍,小指根部关节为亥时关窍。 如果打算练功在哪个时辰“出定”,可将双手握拳,拇指尖扣住那个时辰关窍,平放于腿上,则可以准确“出定”收功。 用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形容项霁在摄山等待梦中之人这段匪夷所思的境况: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