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百零二章 楚系文字 (求订阅!)  (第1/1页)
    “编钟?!”    陈翰脚步迅速跟上,与张健波埋头往外走。    “张师兄,这组编钟的数量有多少啊?”    “暂时是出土了三个,其中一个比较残破,另外两个保存情况很完好。”    一提到编钟,陈翰立马就想到了曾侯乙编钟。    没办法,这套编钟实在是太有名气了,比越王勾践剑还要有名,是真正的国家级重器。    不过除了曾侯乙编钟之外,华夏考古也陆陆续续发掘出不少成套或者独个的编钟。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华夏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    编钟的真正兴起,是在西周以后的事。    在周礼之中,音乐也是礼的一种,当时只有贵族才能享受音乐,而且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的音乐也不同。    比如《论语》中那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孔子用来骂鲁国的季氏逾越制度。    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照周礼的严格制度,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鲁国的正卿,按制只能用四佾,但是却逾越用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奏乐舞蹈规格,就被孔子指着鼻子骂了。    孔子用“礼崩乐坏”来形容春秋末期的社会心态,可见在周人眼中,音乐是一种多神圣且高级的东西,是和整个社会密切挂钩的。    其实不只是华夏,在欧洲的历史上,早期的音乐也同样是只有上层贵族才能享受的高级娱乐。    而编钟作为华夏上层贵族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同样也是有一套使用规范的。    商代的编钟,至少需要由3个钟组成,多点的话就是5个。    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3枚或5枚发展为8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    当时的编钟经常用于宫廷宴会演奏,被称为“钟鼓之乐”。    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9枚一组或13枚一组。    至战国时期,一组编钟的数量就更多了。    视主人的“财力”和对音乐的喜爱程度,都可以继续添加更多钟数,增加演奏的层次感和恢弘感。    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就是一套由65件各式种组成的超大型编钟。    不但彰显了我国音乐文化和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色彩,而且曾侯乙编钟还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要论玩十二平均律,钢琴在编钟面前就是弟中之弟!    现在M1号墓也出土编钟了,那可是大事啊!    可把陈翰激动坏了,脚步飞快的往文物存放室跑。    倒不是他多热爱音乐。    主要是,这编钟带铭文啊!    几乎所有编钟,都会在钟体上刻录铭文,而且刻录的内容一般信息量都还很大!    没几步路的功夫,陈翰就跟张健波来到了文物存放室。    现在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但是文物存放室内还灯火通明,李教授和孔建文带着几位夏商周和秦汉研究室的研究员,全都聚在了房间中央的桌子旁。    三个编钟,被他们围在中间,不断的被打量。    陈翰连忙也凑了过去,打量了起来。    这三个编钟的形制大致相同,都是甬钟,钟体皆为扁圆如合瓦,有棱,上细下粗,外观看起来和博物馆里展出的那些编钟差不多.    器身上均饰浮雕繁密细小蟠螭纹,感觉如果用手摸的话,肯定会很棘手。    三个编钟的尺寸不同,最大的那个大小估计得是最小的三四倍。    “小陈,来啦?”    注意到陈翰的孔建文,挥挥手将他喊了过来,向他介绍道:“这三个编钟,刚从M1号墓的沙土堆里清理出来。”    “刚才已经测量过了,最大的这个1号编钟通高112厘米,2号高48厘米,3号23厘米。”    “2号编钟残破的厉害,实在是有些可惜了,如果能从沙土堆里找到编钟破损的碎片,也许还能修复。”    “不过重要的是这1号编钟!”    “1号编钟钟体的正、背面钲部,正面左右鼓、背面左右鼓部上都铸有铭文。”    “全**有铭文字数169个!”    “全都是金文,李教授初步辨认,应该是大篆。”    “一会尽快拓印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看看这铭文上记载了什么内容。”    孔建文的神色有些激动和兴奋,有一种探索秘密的感觉。    金文,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而大篆,则是一种流行于西周晚期,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的文字。    也正是因为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不过,大篆并非是一种在周代全国统一的文字。    不同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差异都蛮大的。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因列国割据,各国的大篆都形成了地域特色。    不能说完全不一样,但是确实差别也不小。    不然秦始皇后来也不会为了这个专门搞书同文,弄出了秦篆。    “大篆啊,M1号墓是曾侯墓,那应该是使用的楚篆?”陈翰皱了皱眉头,在和几位研究员打了个招呼后,便凑近看向了1号编钟鼓面上的铭文。    果不其然,1号编钟上的铭文形体修长,笔划细而首尾如一。    虽然看起来整齐美观,笔势圆转流畅。    但是从形体上看,又于中原一脉相承的甲骨文-篆文-小篆体系不尽相同。    西周时期的楚篆,与中原诸国的大篆还没有多大区别。    直到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楚国才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演化出了和中原文字差异较大的鸟篆、虫书。    1号编钟上的铭文,只是在形体上偏向楚篆的修长风。    倒是没有将文字线条的表现形式,转换成装饰性的鸟形、虫形和鱼形等动物纹饰。    只是,就算是大篆,也有点超出陈翰的知识范围了。    他的技能点,是点到小篆上的啊...    小篆是从秦国文字上演化而来的。    因为是秦国一统了天下,所以在汉字发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主流,六国文字仅代表了支流。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可以分为两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M1号墓里的编钟铭文,显然是属于六国文字体系,而且还是六国文字体系中,独在南方发展的楚国文字...    精通小篆的陈翰,面对这169个楚国大篆,也有些手足无措。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    新笔趣阁为你提供最快的满级考古大师更新,一百零二章楚系文字免费阅读。https://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