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九州框架设定  (第2/2页)
    王土占不及一成。    东南扬州:    扬州熟天下足,扬州是最九州中最富有的一州,大周开国迁九州百万富商豪族入朝歌    ,其中九州富商中半数都来自扬州,可见扬州之富足。    扬州自古通江达海,河运海运都十分便利,自从丝路断绝之后,    九州货物皆自扬州出,天下富商皆云集扬州,扬州的丝绸、陶瓷、琉璃、茶叶皆九州上品。    有大城六座中城十数座除了最南端的珠城其他五座皆延长将而建,    自西向东分布为:江北大城一座为通州,江南四座自西往东为淮陵城、常州城、    苏州城以及稍南的杭州城。其中江南太湖之畔的杭州为其治所,    最南边设有珠城人口近二十万,为南部重镇也是南洋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地占大周一成半,人口近六百万,    耕地大约为四千多万亩,多集中在沿江沿海地区人口稠密。    南边荆州:    荆州在豫州之南,南水自习往东将其分为荆北与荆南之地。    荆北多平原,引南水灌溉也是千里良田,荆南多为菏泽山地,多瘴气蛇虫,    故人口大多居在荆北之地,荆州大城五座中城十余座,其中荆北四座大城,    从西往东为德州、襄城、汉城、庐州城。荆南唯一的大城为长沙城。    扬州与荆州以南为百万大山,交通极为不便,人口更是极少的百越族生活其中,    刀耕火种摄于大周军威极少出山sao扰黎民,大周在边境设通商货栈,    百越可以换的必须的生存物品就更少侵扰荆南。    天下王土占一成,人口五百多万,    人口十之八九居住在荆北,沿江耕地约为四千多万亩。    西南益州:    益州原为古蜀国领地,乃是上古汉人一支脉为避中原战乱迁入,    后在益州地区繁衍生息不断壮大,在秦皇提出大统一战略后古蜀国被秦帝国逐步蚕食,    因益州的产粮地区为益州盆地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南水环益州盆地以南后直下荆州,    经过数百年的开垦以及新修水利已为大周朝的重要粮仓之一,    同时蜀地的丝绸也是媲美苏锦的上品,更为皇家特供。    益州有大城五座,中城十余座沿着益州盆地分布,盆地西北为锦城、    西南为成都,正南延南水有庆都,往东为益州南大门开州城。中部为益州治所宁城。    占王土一成,人口五百多万,耕地近五千万亩。    帝都长安:    长安城为大周太祖皇帝赵匡新建的大城,    传言太祖皇帝巡游至秦岭北麓渭水之滨有仙翁于梦中示祥瑞,    言此地乃大周朝安天下社稷之地,太祖皇帝醒后以辇为心方圆百里都划入,    建长安城寓意国运长久平安之意,发民壮百万集天下能工巧匠历时十年建成,    后迁九州富商豪族百万入长安,气盖云霄,万邦来贺,乃是神州第一雄城。    有人口百万,外城郭设城门碉楼九座,其中北面不设城门东西南城墙上各有三座城门,    皇城居北面南而开,皇城正门同样直通外城东南西各三门,    外城统称外九门皇城就门统称内九门。    皇宫正南门有朱雀大道直通外九门至长安南正门,朱雀大道将长安分为东西二市,    其中东市为青龙大道穿市而过,将朱雀大道与正东门连接。    青龙大道北为达官贵族,亲王宰相等朝廷官员的住所,有七街二十八巷。    青龙大道以南多为富商豪族的居所,以及一些附属建筑。共有八街六十四巷。    西市有白虎大道将朱雀大道与西直门相连,白虎大道北为禁军官员寓所,    朝中各类将军校尉皆住其中,共六街四十二巷。白虎大道以南为普通百姓住宿,    因白虎大道靠北,以南面积较大共有八街一百二十九巷,    长安最热闹的夜市酒坊青楼等主要分布在此区域。    外城郭外另有部分散城,居住外来流散的百姓,另外城外东西各有东西禁卫大营。    东营驻扎左威龙津卫军。    西营驻扎右威卫龙津军,二位各十万共计二十万禁卫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