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二章 大明皇家学会 (第2/2页)
确是死了。” “直到今岁收到了他们的求援奏疏,现在又收到了消息,还真是…世事难料。” 朱祁钰这才了然,大明和罗马帝国并非不知道彼此的存在,洪武、永乐年间,也有往来。 胡濙满是回忆的说道:“帖木儿王国仅仅在永乐年间,就有九次朝贡大明,沙哈鲁,也就是帖木儿的四子,曾经派遣使团五百余人至京师参加狩猎大阅。” 沙哈鲁是帖木尔王国的四皇叔,好人兀鲁伯的父亲。 帖木儿死在远征途中,他钦定了孙子继位,但是孙子守不住,四皇叔给夺了王位。 胡濙继续说道:“这个王复翻译的奥斯曼王国,其实我们叫他鲁迷国,当然叫他奥斯曼也可以,都是指的那个国家,他们那边一直有派使臣过来。” “鲁迷国还有发明的铳献给了文皇帝。” “鲁迷、帖木儿都在永乐年间朝贡。” “单说这个大秦国,汉桓帝时始通中国,晋及魏皆曰大秦,尝入贡。唐曰拂菻,宋仍之,亦数入贡。” 朱祁钰点了点头,感情中原王朝一直和罗马帝国有联系,而且自从汉朝就开始了。 朱祁钰点头说道:“那他们带个女人过来是何意?” 胡濙陷入了沉思之中,良久之后他才开口说道:“让臣慢慢算算。” “应当是在南宋末年,米海尔八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金帐汗国和伊利汗国的可汗。” “这不意外,大秦国国势衰微,他们不得不借助一切能够帮他们的人。” “所以,大秦国送一个女儿过来,想要与大明联姻,也不是意外之事。毕竟他们已经借助西征的蒙古人度过了一次劫难。” 朱祁钰了然,在王复的书信里描述,那个女人应该是个公主。 朱祁钰无奈的说道:“这也先也是古怪,他已经获得了在撒马尔罕的军事胜利,也获得了一定的政治胜利。” “至少王复帮他安稳了周围和地方,随着两个王子的死亡,白帐汗国的危急消失于无形之中。” “也先现在已经成为了撒马尔罕实际的主人,他为什么非要用大明的恭顺王印绶呢?” “自己找块石头刻一下呀!” 胡濙喝了口茶笑着说道:“陛下啊,也先自己刻一块也得别人认才行,所以他刻不得,只能用大明恭顺王的印绶行事。” “在他赶到拔都萨莱成为可汗之前,他都只有那一枚能够服众的印绶,因为他本身就是依靠那枚印绶统治瓦剌。” 这是文皇帝给马哈木的权力,之后的脱欢,也先都得向大明朝贡,并且被册封,就是这个道理,也是瓦剌人被册封的道理。 胡濙想了想继续说道:“琉球国王尚金福生死未卜,王世子和王弟展开了殊死较量,两败俱伤,王宫被完全焚毁,首里城也被毁的差不多了。” “但是无论哪个人当了琉球国的国王,他都得接受大明的册封,否则他就不是国王。” 胡濙这番话是为也先为什么要用大明印绶做注脚。 琉球国王必须要接受大明的册封,才能够坐稳自己的位置。 这是属于印玺的一部分。 “太祖高皇帝尝言:治蛮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畏感,不如此不可也。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惟威惠并行,此驭蛮夷之道也。” “太宗文皇帝言: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 太祖和太宗两位皇帝,对蛮夷畏威而不怀德,有着十分清晰的了解,跟养不熟的白眼狼一个德行。 非威不畏,非惠不怀,威惠并行。 至于服而赦之,修文德以来之道,则是歪嘴和尚念歪经。 “朕明白了。”朱祁钰点头,的确如此,永乐文皇帝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威惠并行的重要性。 朱祁钰拿过来李宾言的奏疏递给了胡濙说道:“这个李宾言,整日里心怀宇宙,仰望星空,倒是仰望出一些东西来,这个四时之序,有点意思。” 春夏秋冬,历史发展的周期性,被李宾言总结的十分到位。 这个历史的规律可以总结很多的内容,放到古往今来的尺度中,也可窥见一斑,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胡濙看了许久,点头说道:“那是闲来的爱好罢了,李巡抚在松江市舶司做的极好,可能是在密州市舶司有了经验,这一次一切都有条不紊,清闲的时候,仰望星空也未尝不可。” “李宾言说得对。” 胡濙对李宾言的四时之序没有不赞同的地方,李宾言的六等秩和四时之序并不冲突,甚至可以直接定为大明观察域外国度的标准,这也算是礼法之一。 朱祁钰又拿出了一本奏疏说道:“也是李宾言写的,胡尚书看看。” 这本奏疏的名字叫做《条陈历法修正岁差疏》。 大明的历法已经不能好好用了,李宾言的意思是,请求修正岁差,重新修历。 “象数之学,大者为历法,为律吕,至其他有形有质之物,有度有数之事,无不赖以为用,用之无不尽巧极者,嗯?”胡濙眉头紧皱看完了整本奏疏。 修历法,应有之意。 事实上,正统四年在北京复建郭守敬观象台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订正历法。 但是李宾言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设立历局而且不是一个,而是一共有十个。 比如的器历局。 比如专门为大明计省培养人才的计历局。 比如专门从事水历局等等。 这个历局是基于算学为基础,度数旁通,通十事,一共设十个历局。 翻译翻译,就是大明皇家学会。 朱祁钰得到这本奏疏的时候,非常认同,已经朱批: 胡濙自然看到了朱祁钰的朱批,俯首说道:“陛下,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