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5章:纵横西域50国,班超万里封侯(超大章,求订阅) (第1/3页)
“许量,你不是说将陈凡老师请到我们央视了吗?” “台,台长……陈凡老师答应东方卫视那边做完节目之后就来我们央视。” “还要多久?” “这个……我这边也没有具体的时间。” “你干的好事。赶紧的,你再不将陈凡老师拉到我们央视,别人都以为东方卫视就是央视频道了。” …… “何老师,今天晚上有个节目,你来负责一下。” “这个,我今天休假。” “知道,帮个忙,下周我给你再批几天假。” “台长,今天晚上?” “对。” “好像今天晚上东方卫视有陈凡老师百家讲坛的课。” “呃,好像是。” “台长,这不行……碰到陈凡老师,我怎么顶得过。” “你都顶不过,那就没有人能顶得过了。” “啊?” “别啊了,其他人和你一样,一听到百家讲坛,个个跟我请假。没办法,台里就你最具人气了,只能你出马。” “台长,可我出马也搞不定啊。” “你尽力吧。我相信你的,就这样说定了,挂了。” “台,台长……” …… “可惜,封燕然山铭不能搬到我们这里。” “朱台,不要可惜了,放在北蒙也好,毕竟,当年班固写的封燕然山铭就在那里。要是搬回来,反倒是没有那么有意义了。” “这也是。” 从北蒙回来,朱台长有些遗憾的说道。 不过。 能在北蒙发现班固写的封燕然山铭,这无疑是一件极为轰动的事。 不说东方卫视这一边。 在东方卫视直播这一次事件之后,整个国内都是沸腾了起来。 “陈凡老师,您看,现在网上关于我们这一次前往北蒙的热度一直还是居高不下。不少网友评论,如果能找到当年霍去病的狼居胥山就好了。” “别遗憾了,都过去2000多年了,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找到关键性的物证。只要我们知道这一些事件,知道当年我们的先贤做了哪些事,也就可以了。” “说的对。不过,没有陈凡老师您,我看大众也不可能知道。所以,您看现在网上有很多人都说,希望您去修史。” “修史?” 陈凡一愣,然后说道:“现代可没有史官这个工作,修不修史也没必要。” “不不不,太有必要了。很多网友,以及学者教授们都表示,要了解我们自己,首先要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又经历了哪些。但几千年来,很多的一些重大历史都消失于时间的长河当中。这也造成了,其实有很多人并不是太清楚历史的真相。到了我们现代,我们才真正明白历史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但可惜,在此之前,我们也并没有太多的办法。直到,陈凡老师您出现。” 朱台长看着陈凡,无比激动的说道。 “朱台长,你别这样看着我。再说,私自修史是不被允许的。之前我怎么说来着,那个班固,就是私自修史,最后被抓了起来。” 当然。 这是陈凡开玩笑。 2000多年前的汉朝与现在不一样。 现在这么开明,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但就算是再开明,修史也不是乱来的。 这又不是写小说。 小说可以瞎扯。 史书要是瞎扯,影响之大,难于预计。 所以。 哪怕现代再开明,也不能随便修史。 只是陈凡这般说,朱台长却是说道:“那如果是被上头允许呢?” “上头?” “陈凡老师,中华档案馆那边联络过我,寻问了一下您这边的情况。可能,未来不久,他们就会找您。” “啊……” …… “谁有百家讲坛的门票?” “你要干嘛?” “我1000块收一张。” “我靠,1000块,蛮舍得啊。” “还行吧。不过,如果能够在现场听一次陈凡老师的课,这1000块又算得了什么。” “那好,我有。” “卖给我。” “不卖。” “为啥?” “你不是说了吗,如果能够在现场听一次陈凡老师的课,这1000块又算得了什么吗?” “那我2000块。” “2000块就想买一次现场听陈凡老师上课的机会?” “3000。” “3000虽然不错,但你是不知道现场听陈凡老师课是什么感觉。跟你说,上堂课我同学听了一次,他说这一辈子都值了。” “4000。” “4000也不卖。” “5000。” “不卖,不卖,不卖……你不要再说了。” 没再与那位买票的朋友多说。 这位同学生怕自己抵档不住金钱的诱惑。 几千块钱虽多,但机会只有一次。 错过了这一次机会,他不知道对于他的人生是否有什么影响。 …… 晚上8点,东方卫视。 第二期《百家讲坛》,如期与大家相见。 与此前一样。 陈凡只是刚上台,一众现场的同学,观众,嘉宾都是纷纷起身,朝陈凡鞠了一躬。 陈凡也回敬一众同学。 “接上一期班固,我们这一期再讲一位东汉的知名人物。不过,这位知名人物与班固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班固的弟弟,班超。” 要说班家,那可真的是一门三兄妹,个个都是一段传奇般的经历。 相对于班固,弟弟班超那就更为牛逼了。 不过。 陈凡还没有开始讲班超怎么牛逼,一听到陈凡说要开讲班超,直播间便有一些粉丝记起了这位人物。 “咦,班超,这不是那位一人策马前往京都给哥哥班固洗脱罪名的那位吗?” “哦哦,就是他。啧啧,牛逼啊,如此胆识,绝对不是平凡之辈。” “对,之前我就在想,这么有胆识的弟弟,怎么不讲一讲。现在来看,凡哥这是要细讲班超啊。” 是的。 要讲班超,自然不能在班固那一边随口一提。 班超的故事,哪怕就是与窦宪“燕然勒石”相比,也没差到哪里去。 “班超,字仲升,他是班固的弟弟。他从小有大志,不过在父亲死后,家道一时中落。但哪怕如此,班超仍是非常勤勉,并没有觉得家里衰落了有什么。后来哥哥班固因为修史的工作得到了汉明帝的欣赏,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搬到了洛阳。” “虽然哥哥班固被封了官,但只是一个小小的史官,地位并不高。所以班固当官并没有给家里带来多大的好处,最多就是改善了一下家境。而且,也不见得改善多少,当时班固的收入也不多。为了赚钱,班超只好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 “当时有一位很会看相面看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