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56 《九头案》!  (第2/2页)
”苏妙放下心来,目光看向张辰,似乎已经看到了张辰社死的场景。    ……    几十个人围在一起,看你表现,看你表演。    说实话,上次经历这种场面,那还得是高中参加演讲比赛的时候了。    若换成以前,张辰多少会紧张一下。    但现在,已经经历了很多的张辰,反而兴奋了起来。    他稍稍思索,整理了一下头绪,便当着所有人的面,开口唱道: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xue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今天,我讲的这段,是传统评书中的一个曲目,基本属于失传边缘。而这段故事,就叫——《九头案!》”    张辰的开场很正常,定场诗,没开场白,直接进入故事。    在场的嘉宾里也没什么传统艺术爱好者,自然不知道《九头案》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但连云童听到这个名字,整个人都吓到了!    心脏都漏了一拍!    “《九头案》?这一段不是都失传了吗?他从哪儿搞来的?难道他有什么传承?不,不可能的,估计就是说出来吓唬人的。这年头,怎么可能有人会说《九头案》呢……”    连云童心中可谓浪涛翻涌。    《九头案》,听过老郭相声的都知道,这其实不是评书,而是单口相声。    不过事实上,单口相声和评书根本就没有很明确的区分界线。    毕竟,单口相声就是从评书那边脱胎出来的。    同样是《三国》、《西游记》、《聊斋》,你可以说它是评书,却也可以说它是单口相声。    主要看谁说的。    老郭说的,就是单口相声;田连元等评书大家说的,那就是评书。    当然,要真说区别,两者还是有些微区别的。    大概就是,纯粹讲故事,很少包袱的就是评书;而以包袱为多,很多时候都会为了逗笑观众而在关键的地方“转弯”的,便是单口相声。    而为什么连云童会知道这个呢?    一是因为单口相声评书不分家,二则是因为,《九头案》本身就是脱胎自评书回目的一段!    单口相声中有“八大棍儿”之说,指的乃是《君臣斗》、《马寿出世》、《宋金刚押宝》、《解学士》、《康熙私访月明楼》、《硕二爷》、《张广泰回家》、《大小九头案》这八段相声作品。    这八段作品,一开始其实都是评书,是相声艺人从评书那边借鉴过来,才成为的单口相声。    像是《张广泰回家》,就摘自评书《永庆升平》。    也就是说,这几段作品,原本就是评书。    连云童自然会知道《九头案》。    他不止知道《九头案》,而且还知道,《九头案》基本已经失传了!    这个世界可不像地球,有老郭把相声救活了,又整理出了《九头案》、《张双喜捉妖》等濒临失传的单口相声。    这个世界的相声,比评书还不如,简直就处于一种将近灭亡的地步。    春晚舞台都没它的份儿!    而《九头案》等书目,更是只闻其名,已经活在了曲艺界的传说当中。    此时突然听到张辰要讲《九头案》,连云童又怎能不吃惊呢?    不过……    他虽然吃惊,却绝对不认为张辰真的会讲《九头案》。    先不说《九头案》早已失传,几乎已经没人会了;你张辰根本就不会说书,上哪儿能搞来《九头案》?    不用想,肯定就是他牵强附会,哗众取宠的名目罢了!    “我倒要看看,你讲的是什么《九头案》!”    连云童心里冷笑,但犹豫了一下,他到底怀着一丝顾虑,掏出手机,打开了录像。    他不知道《九头案》什么样,但他师父还是听过一些的!    要是张辰讲的真有点那种味道,他自己判断不出来,也可以把录像发给师父,让师父来评判!    也就在连云童打开录像的时候,张辰的《九头案》,已经开讲了。    “故事发生在道光年间,道光帝很有意思,他本身呢,非常的节俭,就是说哪怕身上穿的龙袍都得打个补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