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登船  (第1/1页)
    途迪在福州待了一周。陆陆续续的,福建各地抽掉的兵员集中在了福州。    福康安也领着大军回来。    告别了箫剑,留下来继续研发新型火炮以及炮弹的嘱咐之后,途迪传信到了广州,让和珅领兵,上船启航。双方约定在台湾汇合。    八月初一,双方舰队在台湾海峡汇合。    共有一艘大铁甲舰,二十五艘铁甲舰,三十艘大型战船,百余艘各种中小型船只。浩浩荡荡十万人,直奔南洋。    其中大铁甲舰是途迪在福州造船厂开出来的。上面安装了二十门自研新型火炮以及在葡萄牙人手中购买的五十门大炮。左右船舷各有三十门,剩余的十门火炮,布置在了船首和船尾。    这艘大铁甲舰被途迪称为旗舰。    此番出征,和珅也一起,为部队管理后勤。    途迪在杭州收刮了够十万人三月饱食的粮食,把杭州的粮仓都给搬空了。    有和珅在,上上下下的官员没得到插手的机会,面上不说。背地里,弹劾和珅的奏折雪花一样的递到了京城。乾隆看见之后,冷笑了几声,这些奏折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再也没有声音。    和珅是什么人,乾隆清楚。自己手底下的官是什么角色,乾隆更是明白。    如今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西南那边。    若是成,纵然秦皇汉武,也不能与他一较高下。    若是败了,他也怕重蹈隋炀帝的覆辙。    “永琪啊!永琪!”    大海之上,途迪自然不知道乾隆的心思。    如今的他,一门心思放在缅甸这场战争之上。    “和大人,如今傅大人所在何处?”    和珅听着途迪的话,用手在地图上指了指。    “爷,如今傅大人和容大人正在这里!”    途迪一看和珅所指,如今傅恒和容宝正在缅甸北部。看地图上面,那里深山老林,极难推进。    “看样子,傅大人那边进展颇为不顺。”    一旁的福康安接过话来。    “爷,容宝大人新到,想来是不熟悉地理。有三五日熟悉之后,想来就能推进起来了。”    途迪摆了摆手。    “不妨的!和大人,传令给傅大人,告诉他们,不妨稳扎稳打,肃清后方。”    “缅甸多山,当地土民依托地利,不断袭击我军粮道。既然如此,我军不妨步步推进。遇见山民匪寨,不问投降与否,直接用大炮推平。大地干干净净才好作画。不然的话,日后我们中华之民如何在这里立足?若是在此地不断内耗,这东南亚总有一日要变成我们大清的累赘。”    “爷!”和珅看向途迪,如此一来,是不是有伤天和?    若是山民愿降又当如何?    “愿降?”    “愿降的话,就编入前驱。等到缅甸山河平定之后,愿降之人编入绿营。剩余之人,要么杀,要么将其驱往这里!”    说些,途迪在地图上指了一指。    和珅一看,可不正是身毒!    途迪心里面也知道,一味的杀戮不能解决问题。    但是,在他看来,缅甸的边民是一个都不能放过。    他在批阅奏折的时候很清楚的看见,缅甸的这些山民,给大清带来了怎么样的伤害。    他们可以说是三天一小寇,五天一大寇,偶尔还会攻破城镇,将城镇洗劫一空。    为祸之甚,和海边的倭寇,也相差仿佛。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乾隆朝的几征缅甸。    实在是不打不行,你不打,他就恶心你。    之前的时候,清军打仗颇有君子之风。换句话说,就是端着,看不起人家。    殊不知,你看不上人家,人家也看不上你。    索性,一了百了。中华大地别的不多,就是人多的是。既然你们入寇中华,那就把你们连根拔起。    剩下的,就赶去印度自生自灭吧。    途迪对于印度没有想要把他纳入到大清直接统治的意图之下。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直接统治不了。    如今,东南亚因为海运,才能够直接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而印度,途迪是打算把这里变成一个养蛊的地方。    日后,途迪打算把东南亚的山民土著,全都搞去印度。    领头的都选好了!    那些八旗王公,自己的叔伯兄弟,还有西藏的那些喇嘛。    你们想不想当皇帝?想不想传播信仰搞一个地上佛国?    去印度吧!    那里的一切都归你们。    东南亚就是最好的募兵地。    一边,通过募兵,把东南亚和西藏的原住民派往印度。让他们在印度攻城略地。另一边,将陕甘云贵川两广之民迁入其中。    真真正正的完成对这片土地的统治,把这片土地纳入到中原王朝的怀抱。    这么做有几点好处。    一来,可以让皇室贵族更有活力和生命力。把他们的目光从中华这个一隅之地解放到世界上。    皇室中有能力有抱负的人,也不至于郁郁终身。    你想当皇帝?可以啊,兵在哪里,人在哪里,缺枪缺炮,我大清可以卖给你。没钱了?我大清可以收购你打下来土地的特产作物。    一来二去,他们打下的地方,就成了大清的货物倾销地以及原料采集地。    同样,有些大清的支持,他们也能够一步步的在印度中亚甚至更多地方站稳脚跟。    大清得到了许多藩属国。血脉同源的那种。    二来,人口的大量迁出,会让耕地更加富裕。社会资料变得更加丰富。这会更加快速的产生新的社会组织制度。    这个制度不一定更先进,但是绝对是更加适合这个国家当前发展形式的。    而且百姓富足,大家都有钱了,就没人会造反。大清才会解放出更多的力量,用来经略四方。    事实上,大清的绝大部分实力,都用在了镇守全国各地了。    封建王朝都是如此,要么是这里反了,要么是那里反了。人口迁出之后,人员的密集度降低,哪怕是造反,危害也会变得低了很多。    事实上,以上这些途迪并没有打算在短时间内完成。    在他的想法中,这是他的一个百年规划。    或许,到他死了都看不见这份计划完成。    但是,他至少努力过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