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6章 模拟器再升级,新型防护装备实验成功!(求追读)  (第2/2页)
有两名快要研究生毕业的学长。    这都不一定够三个人分的,曾红教授能这么讲,肯定也是和学生们通过气的,    但是顾平居然没有从其他项目组员看到任何不满的情绪。    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难不成他们喜欢和自己做实验?    顾平猜的一点都没错,因为顾平来到实验室之后,新型碳化硼合成材料的开发比之前顺利的多,    简直就可以称之为一日千里,他们昨晚的组会,一致认为这是顾平的原因,    并且称之为锦鲤效应..比较玄学..所以他们想让顾平留在实验室,搞防护装备。    PS:军事前沿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太适合发论文的,但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一些边边角角的东西,还是能发表出去的,至于在内部刊物发表的东西,则是不足为外人道之的东西。    像之前J20的气动..那玩意实际上是十多年前的东西,也是三年前才发表的..可想而知中间需要多久的时间..    但是相关科研人员就不晋升了嘛?    显然不是..    测试结果进行的很顺利,    假人身穿尼龙制式防弹衣上面插入了新型碳化硼合成材料插板,成功抵御了12.7毫米穿甲燃烧弹的直射。    当然了,这个防护强度,实际上华夏已经有特种装备公司制造了出来,但是两者的重量完全不能相比..    新型碳化硼合成材料全重只有8.5公斤,而某泰制造的六级防弹插板全重14公斤..    这完全就不是一个等级的概念..    这接近十斤的重量,足够让一名战士多携带一百发的备弹,亦或者两枚单兵火箭弹..    至于抗冲击..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贴身防护装备的发展历史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凯夫拉材料的出现和成功,使得特沃伦、斯派克特纤维的出现和应用,使以高性能纺织纤维为材质的软质防弹衣日渐盛行。    与此同时呢,反恐战争的经验又教育相关的科研人员和军方战士,面对射速越来越高的枪弹,单纯的软质防弹衣没屁用,    人们又研制出了软硬复合式的防弹衣,以纤维复合材料作为插板,再次提升了此类防弹衣的防护性能。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之中,跟更多相关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国际上也一直没有停止寻找新型材料开发新型材料。    但是,防弹插板这个东西并不是万能的,即便是新型的碳化硼合成材料防弹插板,也只能抵挡同位置两发12.7毫米穿甲燃烧弹的射击。    因为防弹插板本就是吸收动能导致碎裂,借此来保护穿戴防护装备的人..    但是一旦遭到攻击之后,便会产生较大面积的损毁,也会因此降低防护性能。    就算这个人运气不错,防弹插板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亦或者是枪弹威力不够,但是防弹插板依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疲劳”和位移。    就像游戏之中的耐久度设定一般,一定情况之下的反复冲击,会使得防弹插板彻底的失去作用。    顾平对于伊塔文明机械战仆的动能枪,有过最直观的感受,按照相关科研论文中的数据来看,简单估算了一下伊塔机械战仆动能弹的威力,    考虑了以下击中情况,    这防护插板装在身穿防弹衣的普通人身上..直接命中..应该能留个全尸,或许会重伤。    但要是训练有素的军人,应该只是失去战斗力,小概率直接失去生命..    可如果是神龙战士计改造计划的超级士兵..    顾平至少有一半的把握,他们多半会像没事人一样继续战斗下去..当然,防弹插板的防护性能也会下降的厉害,甚至彻底无法使用。    但是...碳化硼这玩意便宜啊!    碳化硼本就是十分容易获得的东西,密度低,强度大,高温稳定性也强。    新型碳化硼合成材料不仅具备碳化硼的优点,而且进一步的增加了他的硬度..    新型碳化硼合成材料的生产成本,计算下来也只是提高了15%而已..    完全可以大批量的采购列装..甚至一点压力都没有,比之佛晓突击步枪的话,一块防弹插板也就一百多华夏币左右的成本,算上人工什么的,也就是三百块钱。    前后两块主要插板,加上侧面的插板,算下来一套也就八百块钱。    八百块钱换条人命,这样的买卖,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了...    曾红教授满意的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看向了一旁控制着高速摄像机的研究员:“实验很顺利,视频都拍好了吗?”    “拍好了,教授,这个您可以放心..”    “小赵,去拍点照片回来,做好留存。”    “嗯..”    接受了曾红教授庆功宴的邀请,顾平就着时间回到了宿舍里面,其他三个室友都老实的上课去了,    顾平请了个长假,不用考勤,只要考试就行了..    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学。    原本想着趁着一上午的时间将光刻机技术验证图纸的核心技术拆分出来..    没想到搞了三个多小时依旧没什么头绪,    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顾平有,但是不多..    太具体的东西,他也搞不清楚,毕竟在这个方向,他也没有深入,只知道一些边边角角的东西。    在顾星的辅助之下,才将A-1型光刻机技术验证图纸的部分核心技术拆分开来..    按照这个效率,全部整理一下,最快需要花个一星期。    不要小瞧了光刻机这玩意,这玩意听起来不大,但是实际上占地面积不小,A-1型极紫外线光刻机占地面积就有三十五平发米,足足十几亿零件。    这还不包括后道封装的光刻机..只是晶圆体制造光刻机。    上游产业是设备、材料等供应,制造过程是IC设计到晶圆体制造再到封装测试...然后下线产品。    简单的来说就是这么个流程,    当然了,放置A-1型EUV光刻机的生产厂房要求也是极高,无尘工作室是必须的..这些就不必多少了。    但是怎么将这些技术上交出去,一时间让他纠结不已...    第一时间他就想到了名声比较好的华记..    但是华记这方面还是差了许多,    EDA之类的设计软件,倒是可以直接和华记谈合作。    光刻机还是算了,华记是真没有这个能力和实力..    自主设计可以,自主研发也行,自主生产..差的挺远。    目前华夏还是只有魔都微电子在这方面还算争点气...华芯国际那个家伙就只能代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