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八章 《同一个少年》【求首订】  (第1/2页)
    当听到男女主持人的报幕声时,台下几百名学子瞬间有了不小的躁动,“平均年龄七十岁”,“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这样的字眼,的确吸引人的注意力。    有不少熟知成轶的学生,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这个节目不会是成轶做的吧?”    “跟他有什么关系?”    “你不知道他写了一首《少年》吗?归来仍是少年那句话,就是他的原创。”    “这是《同一个少年》,应该不一样吧。”    科大校长江海也转过头去,不再闲聊,他双手交叉放在身前,满脸肃穆,目光注视台上,静等演出开始。    商院院长,书记,各年级辅导员,也收敛笑容,换上严肃的表情,正襟危坐。    陈炳河从业多年,对热点的把握十分敏感,他一颗心已经提了起来,认真地叮嘱道:    “打起精神,我预感到这个节目并不简单,别错过任何一个画面,刘乐,你去车里,赶紧再去取一个摄像机,专门拍摄台下学生的反应。”    “好!”,刘乐匆匆离去。    随着红色幕布缓缓拉开,现场讨论声渐渐停息下来。    所有人屏息凝神,数百双眼睛看着台上。    只见台上出现了一群老教授。    有男有女,他们身穿白色衬衫,黑色的西装马甲,戴着红色的领结。    他们白霜染上了鬓角,却精神矍铄。    他们脸上满是岁月的沧痕,却一身风骨。    只是一个出场,便让人感受到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音乐声响起。    领头的老教授也缓缓开口: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    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    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    老教授的声音并不是很有力量。    沙哑,苍老。    像是穿越了凉薄的春,炎热的夏,寂寥的秋,苦寒的冬,走过了一生坎坷和跌宕。    但是他不屈的声音,却坚定地畅响着,透露着百转千回的精神。    舞台的大荧幕上,也出现了每个教授的介绍。    “陈国培,川西师范大学,1958级,土木建筑系。”    “张海洋,湘南财经大学,1960级,电力工程系。”    “王国平,湘北工程大学,1962级,无线电电子学系。”    “陈思,南华理工大学,1975级,机械工程系。”    “彭文杰,粤省大学,1978级,自动控制系。”    看着大屏幕上他们年轻时的照片。    在场的不少学子都被触动了内心,热泪盈眶。    这些老教授们,他们也曾年轻过啊,他们一生的青春都奉献在了学科上,奉献在了专业上。    不图名不图利,一生清贫,到老了也是干干净净。    “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    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    在阳光灿烂欢乐的日子里,    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    老教授独唱之后,是他们的和声,和声优美而动听。    结合《同一首歌》的歌词,恍惚间,在场的学子们仿佛看到了每一个老教授的生平。    许多许多面前,他们也还是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少女。    只因看遍了新中国的困苦,看到了新中国人民的艰辛,看到了西方国家的狼子野心,咄咄逼人。    于是,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们背着包,手里攥着一张车票,怀里揣着几个馒头,就踏上了未知且艰险的旅途。    如此一走过,便是一生。    风霜雨打,未曾放弃。    乱石急湍,未曾驻足。    如今,他们在各个学科内烨烨生辉,撑起了新中国建设的脊梁。    “星光洒满了,所有的童年。    风雨走遍了,世界的角落。    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