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三章:考核开始,满城风云  (第2/2页)
安排这些人在北面守着,不怕有人偷溜进去吗?”    顾锦年好奇道。    他对其他三个地方倒没什么感觉,只是对这个北面有些好奇。    “回世子,的确有人偷溜进去了。”    “所以现在北面去了不少人,比其他三面地方去的人多数倍。”    家仆回答。    一瞬间让顾锦年更加好奇了。    他还以为那些又聋又哑之人,全是武道高手,没想到真可以偷溜进去。    “事出反常必有妖。”    “文景先生不可能想不到这点,肯定是有什么陷阱等着。”    顾锦年心中暗道。    “行了,继续去查,有什么消息立刻汇报。”    他出声,吩咐下去后,便没有多想,静静看书。    而家仆离开后。    镇国公内显得异常安静。    大夏书院内。    数十人端坐在一处阁内。    这些皆是大夏书院的夫子,虽不是大儒,可基本上都是立言进士,德高望重。    此时此刻,他们端坐在此,脸色皆然有些不善。    “诸位夫子。”    “某钦佩文景先生,可此番文景先生所写之告示,连通知都未曾通知我等,是否有些太看轻我等?”    有人开口,声音平静,可语气之中的不满,就差没有写在脸上。    “越过我们倒没什么,只是这次告示,无论男女,无论背景,老夫明白,可将招生地点选在小溪村这就是老夫不明白的了。”    “而且听闻,小溪村有官兵把守,东南西北入口皆设立关口,东南方向,诗词和猜谜,老夫倒也是明白。”    “可西面和北面,派武者镇守以及几个残老之人守着,这又是何意?”    有人跟着开口,看似大度,但依旧满是怨气。    “我倒是听说,现在有不少人在北面入口偷溜进去,派几个残老之人守着,也不知道文景先生到底在做什么?”    “堂堂大夏书院招生,竟显得如此不伦不类,只怕传出去了,要成为天下人的笑话吧?”    又是一道声音响起。    可以看出,在座众人对苏文景的所作所为,感到极度的不满。    “算了。”    “如今陛下重视文景先生,我等也没有任何办法。”    “不过杨大人也已经与陛下交涉,倒也不会完全架空我等,只不过一切还是要以文景先生为主,诸位还是不要心急。”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声音响起,使得阁内无比安静。    “这个老夫知道,不过有一件事情与诸位提提。”    “无论文景先生想要做什么,等招生结束后,必须要开设常规学堂,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绝不可抹除。”    “即便是文景先生不答应,只要我等上下一心,文景先生也奈何不了我等。”    “育人之道,极为重要,敬佩归敬佩,可我辈读书人之风骨也不可丢失。”    此时,有人站起身来,说出重要的事情。    其实说来说去,还是权力问题。    众人一听,纷纷点头,达成一致。    如此。    转眼之间,又是两日时间过去。    这两日来,整个大夏王朝最为热门的话题,就是大夏书院招生之事。    没有人知道苏文景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小溪村四周早已经人山人海,不仅仅是大夏京都的百姓,周围所有郡府县,只要满足条件,都跑过来尝试一二。    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商贩涌来,据说光是卖些京城小吃,每日进账都有百两银子。    而且周围的驿站住处,更是一房难求,价格动辄增长十倍。    不过热闹是热闹,但大夏书院的招生也展露出残酷的一面。    东面入口是猜灯谜,要连猜三题,才可入内。    错一题,当场拒录,无论是谁。    就在昨日,大夏状元郎之子,就因为错了一题,被直接拒之门外,引来巨大的热议。    毕竟谁能想到,只猜错一题,就错过入学机会?    要知道这位状元郎之子,本身就是热门人选,按照前几届大夏书院招生标准,他想入内,可谓是十拿九稳。    结果败在初选上,如何不惹来争议?    而且不仅仅是这一位,有不少人被直接拒之门外,皆是京都达官显贵,或者是书香门第。    来的人很多,但拒录的人更多。    入选队伍已经排起,考核也十分艰难,似乎有一种赶鸭子上架般的错觉。    题目直接出,每个人就给十息的时间,答对就入,答错就走。    如果说东面入选艰难。    南面更加可怕。    主考官随意出题,必须要是七言古诗,对仗有韵,同时六位主考官必须要得到五位认可,否则一律不通过。    更绝了的是,百人同考,只给半柱香的时间,而且百进一制度,一百个人只选一个。    当然若是有真正极其优秀的人才,可破格入内。    这就意味着,南面删选的人数更加夸张。    至于西面和北面更加古怪,西面官兵柴米不进,死活不让人进去,谁敢强闯就打到闭嘴。    是真动手,一点玩笑都不开。    北面倒是可以偷偷溜进去,只不过不管进了多少人,却一点声响都没有。    让人有些担忧。    一直到今日,北面的入口,总算放出来一批人。    是最先偷溜进去的读书人,出来以后一句话不说,不管问什么,就是不说。    一时之间,引起各种疑惑争议。    而今日。    出发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