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2章 请孙老师做客  (第1/1页)
    乡村之巨变正文卷第162章请孙老师做客两套模具被两条破被子盖上。    “老二,老三,你们记住了。至少要等十二个小时,才能拿掉被子。然后再等至少十二个小时,才能把模子打开。”    二弟点点头,“现在是中午十二点,也就是说,至少要等到明天十二点。”    大妹又问,“大哥,那接下来呢?”    “到时候我亲自检查。如果成了,就可以拿刀切割。然后,一条一条的用纸包好,放在避光通风的地方。等十五天到二十天,肥皂就可以使用了。”    二弟不好意思的问,“大哥,能不能告诉我们,咱们这一把能赚多少钱?”    “毛利六块。”    “啥叫毛利?”    “毛利不等于纯利,就是不是净赚。我说的能赚的六块钱里,不包括咱们的工资,也不包括其他支出,是按原料算出来的。”    大妹说,“毛利能赚六块,已经很不错了。”    二弟也会算帐,“那咱们多干点啊。大哥,下午咱们再来一把,晚上又来一把,咱们一天就能赚十八块了。”    陈扬笑了,“你急什么。这只是试生产,做出来的是不是肥皂,我都不知道呢。”    爷爷说,“今天就这样了,等成功了再大干快上。”    陈扬制作肥皂的配方和过程,与教科书上不太一样。    这是孙老师的功劳。    孙老师经过多次实验,简化了制作过程,也对原料配比进行了调整。    孙老师说,这套新配方和新流程,虽然比不上正规厂家,但能甩公社化工厂十八条大街。    陈扬是对的,试产成功后,才能扩大生产,才能进行各项工艺改进。    这是工业生产,不是下河捕鱼和办《复读学校》。    陈扬打电话,邀请孙老师和吴老师两口子来家里做客。    目的有二。    一是请孙老师现场指导。    二是给两口子做手工年糕和麻糍。    老两口好吃年糕和麻糍,但牙口不好,只喜欢吃手工的年糕和麻糍。    现在有了一种机器,做米面的,后来经过改进,可以做年糕和麻糍,俗称机器糕。    机器糕压得太实,渗水性差,嚼在嘴里太硬,也失去了手工年糕的香味。    陈扬答应孙老师,只要他来做客,就给他做手工年糕和麻糍。    孙老师平时几乎不出门,但为了陈扬和肥皂,他和老伴一起来了。    陈扬到南塘街河埠码头迎接。    陪着老两口逛了逛百来十米长的南塘街,陈扬才领着回自己家。    全家出门迎接老两口。    孙老师惦记肥皂,直接去了“车间”。    奶奶和母亲,负责陪着吴老师说话。    “陈扬,什么时候能揭模?”    “中午十二点以后。”    陈扬汇报了整个试产过程。    “陈扬,你已经够严格的了。有的工艺,并不需要精益求精。比如说碱水的温度和橄榄油的温度,在三十五度到四十五度之间,都是允许的。”    陈扬笑道:“老师,我还是第一次听你说不需要精益求精。”    “这没办法。对手工作坊来说,生存第一,赚钱第一。如果精益求精,就没法生产了。”    下午一点多,两套模具打开。    孙老师检查一番,肥皂试产成功,各项指标基本符合要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