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九章 望丛祠  (第2/2页)
发,淹没川西平原,丞相鳖灵来自长江流域,有治水的经验,因此望帝命其治水。”    “鳖灵劈开玉垒山,凿出宝瓶口,疏通岷江之水,变水患为水利,化西海为田畴,让川西平原从鱼凫时代的渔猎文明,进入了望丛时代的农桑文明。”    “这项工程,奠定了都江堰工程的基础。之后望帝退隐西山,禅让帝位于鳖灵,称丛帝。”    “郫县县志里有记载,祀望帝的‘崇德祠’,原在灌县二王庙处。”    “而《岷阳二帝前后志》记载:‘丛帝殁后,咸葬于郫,旧有庙,古邑南去郭一里’。”    “直到南朝齐明帝时,刺史刘季连才将崇德祠从灌口移建于郫县丛帝祠旁,后与丛帝庙合并,成为合祀二帝的‘望丛祠’。”    “后来这里的人流行一句话:‘端午祭屈原,岷阳朝杜主’。”    “所以天下祠堂,如蜀都汉昭烈祠,也就是俗称的武侯祠,都是一个正门,而望丛祠是二帝合祀,所以开有南北两道正门。”    “这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以一祠祭二主的最大的帝王陵冢。”    二帝陵前分别竖“古望帝之陵”、“古丛帝之陵”石碑。碑高丈余,下款刻“熊克武立,但懋辛书”。    “这两个墓是虚冢,其实是北宋仁宗的时候造的。”周至说道:“这两块碑以前被毁过,现在的这两个,是复制品。”    接下来周至一路走在前头,一路就着景物建筑,给这两个人讲解那两个人的故事。    这里的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祠庙,虽然原祠是按会稽山禹陵的规划而建,但因为是一祠祭二主,所以祠分两园。    南为子规园,北为涟漪园。    子规就是杜鹃,杜鹃就是杜宇的化身;    涟漪与水有关,相传鳖灵是荆人,化尸逆流而上,从长江游到郫都。    临水就势,建有“稻荪楼”,“听鹃楼”等楼台亭阁。    每个楼都有其典故来历,稻荪,就是稻子割去之后再生的稻谷,说明当时蜀中水稻,已经可以一年收获两次。    “听鹃”,池薛荔抢答,自然就是“杜鹃啼血猿哀鸣”那个“听鹃”了。    看着望丛祠内,南北贯通着大片水域——鳖灵池,周至说道:“其实我觉得杜鹃啼血这个典故,有待商榷。”    “什么意思?”    “这个杨和应该清楚,杜鹃又叫布谷,到了春天应当耕作的时候……”    “它就会喊‘儿紧睡起’,‘儿紧睡起’!叫人赶紧起床呢!”杨和说道。    “所以‘望帝春心托杜鹃’,即便不是诗人的本意,但仅就字面意思,是不是可以另有一解?”    “这就是望帝开辟出了农耕文明,希望大家不要在春天应当播种的时候懒惰,死后也要化作杜鹃鸟,继续着自己的使命。”    “这个历史转折点非常重要,蜀川平原,从此一步步变成千里沃野,天府之国。”    “到了今天,蜀川已经成了全国第一粮食大省,生猪大省,全国非常重要的白酒大省,蚕桑大省,其实就是二帝时期奠定的坚实基础。”    说完指着祀殿两边的一副楹联:“所以后人制下了这幅对子,千秋遗德,追许崇深。”    池薛荔看向对联,写得却是——    蜀国破天荒,忆冠裳让后,水土平初,一德君臣三代远;    巴人追地载,当花凤来时,杜鹃啼处,千秋风雨二陵多。    殿内还有二帝的塑像,三人进去,恭恭敬敬地给二帝鞠躬行礼。    从殿内出来,周至又给池薛荔继续导游:“蜀都人爱嬉游,善农耕,晚清有位词人叫李炳灵,鉴于当时军阀混战的局面,写过一首《台城路》。”    “蚕丛柏灌初开国。遗基又承杜宇。    鳖墓云封,鹃城日朗,俊游合携俊友。    魂归何处。只三径烟霞,几堆尘土。    翠筱红墙,行人凭吊自来去。    当年群雄角逐,有君臣揖让,明农治水。    运继唐虞,功希禹稷,西蜀山河永固。    淳风已古。    笑五季六朝,中原割据。    称帝称王,天下遂多事。”    “我蜀川人内战外行,外战拼命,其根子,恐怕也是历史源流养出的基因。”    池薛荔笑道:“这里果然是好地方,可笑我近在咫尺,今天才了解到这么多。”    周至说道:“这里还有一个习俗,插秧完毕,大家会来到这里,举行赛歌会。”    “人们会往姑娘媳妇身上丢李子,据说谁挨得多,谁就生得多。”    “有些当婆婆的心急啊,就专门在这一天,拉了媳妇到望丛祠来拣李子。”    “可惜啊,那样的景象,如今见不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