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28章 特别行省 (第2/2页)
是眼下就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放在了面前,一览无遗。 林敬轻声笑道: 当听到林敬这么说,崇祯心中疑惑尽去,也开始认真地细看了起来,认真地揣测里面的条条款款是否具备可行性。 可是等他仔细思考了一遍之后,却发现它们似乎在理论上真的可行,至少能说得通。 「为什么只在一两个县推广?朕看里面很多措施,似乎可以放在全国。 林敬恭敬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可是知道这里面的反面案例,当年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跟这一点也有很大的关系,青苗法也好,免疫法也好,初衷都是为了解决弊政,减轻百姓的负担,可是正因为没有控制好一开始推行的规模,反而被对手大肆利用,导致新法失败。 因此,对于林敬而言,他根本不会求急也不会求快,哪怕老老实实在山东扎根干个五年又如何?只要能够稳住局势,迟早这些努力都会转化为最深厚的底蕴。 崇祯皇帝不由得深深看了一眼林敬,年纪轻轻做事竟然如此沉稳.......若非是他看着从小长大的儿子,皇帝还真有 些不敢相信这是大明朝的太子。 在这个问题上,崇祯不由得犯了难,他自然能看得出来,一旦新政在山东全面铺开,到时候山东几乎在各方面都与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几乎形同于国中之国。 「这件事,容朕先想想,明日朝会之后,先拿给几位阁老们看看吧。 「是,父皇。步 林敬轻轻叹了一口气,他早就能猜到崇祯皇帝会在这件事上持保留意见,倒也并没有真正感觉到失望。 ..... 次日,崇祯皇帝在平台上召见了内阁诸位辅臣,并京城正四品以上的官员进行议政,这也是大明朝一直都有的优良传统。 其中第一件事便是同建虏的议和事,尽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可毕竟从来没有在公开的场合说明过,因此一时间所有人的注意力便都转移到这件事上来了。 说起来,对建虏是和是战的争论,几乎从清廷立国之初就已经展开,早年间是杨嗣昌等人坚持议和,而卢象升坚持继续作战。后来二人都死了以后,大明朝国事颓唐,松锦之战大败,对义军也屡屡失败,才让崇祯皇帝终于希望实现议和,派遣陈新甲前往,却没有想到最终陈新甲议和事泄密,导致陈新甲被斩,议和彻底断绝了希望。 等到林敬接连几场胜仗打下来,也让许多明廷上下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就是不议和,直接消灭建虏。 直到林敬在内部同样说明了明军的伤亡之后,这股声音才逐渐小了下去,可是他们依然抱着倔强的骨气,坚决主战。 「臣等恭请陛下斩去妄言议和之辈,还请陛下一举荡平敌虏,还天下之太平。 「没错,陛下,速速斩杀妄言议和之辈,我大明定当 前赴后继,彻底打败建虏。 朝臣们果然开始了全方位的争执不休,他们时而攻击内阁,时而攻击礼部和兵部,甚至还有些时候阴阳怪气地攻击林敬,在这些人看来,我铁血大明何时需要过和议? 你说隆庆封贡?听到没有,那可不是议和,而是封贡。 面对这帮子逐渐开始胡搅蛮缠的言官们,崇祯皇帝也不由得感觉有些头疼,他很快便望了一眼兵部尚书张国维,示意对方赶紧出来开口。. 兵部尚书张国维拱手道: 张国维沉声道: 说道这里,趁着对方暂时哑口无言之际,他又继续道: 最后一句话却是激荡无比,正是化用昔日太祖皇帝朱元璋曾经发出的《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其中原文是「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 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眼下被张国维这么说出来,自然是再无人能够质疑,否则便是与太祖皇帝过不去了。 林敬微微一笑,不由得瞧了一眼张国维老大人,这家伙嘴皮子还真是不一般利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