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27章 议和不互市 (第2/2页)
自崇祯皇帝继位以来的十六年里,清军已经有足足五次入塞,而前三次入塞将明军打得落花流水,甚至直逼京城城下,百姓们为之惶恐不已,惊魂未定。 直到林敬横空出世,才这这两年内接连消灭建虏多支大军,才避免了这两次入塞遭受惨痛结局,可是大明所有人内心的恐惧,却并未完全消散,很多人都担心抗虏军会有一天如同松锦之战中的明军一般,彻底烟消云散。 为此,面对建虏可能前来的议和,大明君臣们更多还是带着几分期待。 由于这一好消息,崇祯皇帝难得起了几分兴致,同周皇后在一起用膳,原本沉重的脸色也舒缓了几分,嘴角开始挂起了一丝微微的笑意。 对于皇帝的变化,周后自然也是看在了眼里,她同样为之欢欣鼓舞,甚至开始觉得自己当初支持太子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否则大明岂能有今天这么痛快的日子?而对父亲周奎的一些抱怨,更是没有放在心中半分了。 用膳过后,崇祯皇帝便在周后的服侍下饮茶,时而看上一眼奏疏,他常常不放心内阁大臣们的决策,担心他们的决策中藏着不为人知的私心,再加上他认为当年万历、天启二位皇帝整年不上朝,不看奏章,才使得大明局势败坏至此,因此等他继位之后,便力矫此弊,不肯将事情交到他人手中。 当然这么一来,每天送进宫里的各种奏折文书也就如同小山那么多,可其中偏偏绝大部分都是要紧事,既不能拖,也不能匆匆略过,因此崇祯皇帝便采取了一种宋朝用过的法子,即让通政司收到文书时用黄纸把事由写出,贴在最前面,这叫做引黄,再用黄纸把内容摘要写出,贴在后边,叫做贴黄。 等到他再看奏疏之前,就可以先看看引黄和贴黄,若是重要的事情就再仔细研究,不重要的事情就不必全看过 一当然,针对紧急的军情奏报和塘报,向来是没有引黄和贴黄的,崇祯皇帝只能亲自看过去。 恰好刚刚收到的这一封奏疏便是建虏要求议和的内容,崇祯皇帝仔细看过后,心中却犯了疑难,便朝着一旁侍立的一个小太监问道: 「回禀皇爷,内阁的几位阁老都已经到了武英殿,至于太子殿下尚未从石景山上下来.... 崇祯皇帝对于太子近来的行径也有所知晓,明白他在做一件关键的大事,不好随意打扰,只是眼下之事也关系到国策,于是便沉声道: 等到小太监离开之后,周后便好奇地问道: 崇祯皇帝轻轻叹了一口气,道: 「是,陛下说得才是正理。梦 崇祯皇帝从紫檀木桌面上端起了碧玉杯,轻轻抿了一口,便将杯子放回茶几上,沉声道:「起驾,朕要去武英殿。 当皇帝的御辇到了武英门外的时候,众臣已经跪在了汉白玉甬道一旁,向着皇帝行参拜大礼。 崇祯皇帝下了御辇,道:「众位 爱卿平身,随朕进殿吧。 有明一代,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到了崇祯年间时像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 崇祯皇帝一路进了武英殿后殿,走到东边一间里的雕龙靠椅上坐下,众位大臣则纷纷重新进了殿行了常朝礼。 等到礼节过后,崇祯皇帝才将奏折交给了王承恩,让他将奏折在殿中念了一遍,空荡荡的声音在殿中回响着。 「自朕登基以来,东虏已经五次入塞了。 崇祯皇帝用沉重的声调道: 说到底,崇祯皇帝的确犹豫了,巨大的耻辱感再加上林敬的屡次胜利,让他产生了几分幻想—一那就是何不趁着眼下这个机会,彻底消灭建虏呢?这样不仅可以彻底消除关外的隐患,也能让皇帝的威望进一步上升,而这却是议和所不能实现的。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崇祯皇帝多多少少有些昏了头,他只注意到建虏的巨大损失,却没有看到抗虏军也同样损失惨重,而这一点,殿中诸臣却是看得明明白白,他们自然不愿意再让皇帝进行军事上的冒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