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明朝当举人_第626章 石景山会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26章 石景山会议 (第2/2页)

免贪官污吏危害百姓,毕竟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受够了元朝官吏的欺压,他处于爱护百姓的目的,决定让百姓自己给自己收税,正所谓

    其次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减少官员的数量,从而给国家节省开支。

    粮长不能只有一个人干活,因此在每个地区有正副粮长各一人,下设知数也就是会计一人,还有斗级也就是负责管斗斛称量的二十个人,再加上运粮的民夫千人,除此之外,粮长还负责拟订科则、编制图册、申报灾歉、检举逃税、催办粮差等事物,相当于取代了原来的基层官吏的作用。

    对这件事十分得意的老朱,还专门在在他的大诰中说:「粮长之设,便于有司,便于细民。所以便于有司,且如一县该粮十万,止设粮长十人。正副不过二十人。依期办足,勤劳在乎粮长,有司不过议差部粮官一员赴某处交纳。于

    意思很简单,你们这些当官的以后不用再去收税了,等这些老百姓们自己把税收好,再派一个人过去检查检查就行了。

    问题是,真有这么简单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原因就在于朝廷从基层抽身离开后,这些大地主们也就承担起了这一份责任,可是他们没有朝廷的俸禄,不可能白干事不拿好处。很快这些粮长们就开始借助这一职务的权力,给自己家大肆捞好处。

    当时有一个叫做邾阿乃的粮长,他为了收到更多的水量,便自己搞出了一大堆苛捐杂税出来,比如什么收肛脚米、车脚钱、脱夫钱、造册钱、粮局知房钱、看米样中米等等。当时朝廷给他定下的收税定额只有一万石大米,可是此人却硬生生收到了三万两千石大米,外加一万一千一百贯铜钱。当然,在交给朝廷一万石大米后,多余的那部分便进了阿乃自己的腰包里面去。

    而当时像邾阿乃这样的粮长自然不在少数,不少人同样如此肆意妄为,捞得盆满钵满,再加上身为粮长,在犯罪之后还可以罪减一等,乃至花钱免刑,像洪武八年时便有明文规定:御史台臣言:「粮长有犯,许纳钞赎罪。

    制可。」男y

    因此,像这样又能捞好处还有地位的粮长,自然是人人都想当的好差事,再加上早年的粮长都是永充制,因此当上以后还可以传给子孙一直当下去,堪称是真正的聚宝盆。

    然而,到了明朝

    中期的时候,朝廷开始对早已经不合时宜的粮长制度进行改革,第一步便是以里长代替粮长,即采取轮充制,让各家轮流来当;第二步则是拆分了粮长职权,分为、和

    由一人大权独揽变成多人担任,互相制约互相监督,油水自然也大大减少,最后就是取消了粮长定期入京述职面圣的特权,也使得粮长见皇帝被授官的机会也彻底取消了。

    与此同时,明朝中期时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土地的不断兼并,再加上藩王圈地太多,使得明朝贫富两极分化,权贵们有很多特权可以减免赋税,甚至可以不必纳税,而乡间的地主们通过各种手段将土地投寄到大户名下,大肆偷税漏税,使得沉重的赋税压力完全压在了普通小民的身上。

    问题是,朝廷的开支也不断上升,粮长们所需要承担的任务指标也就不断加重,即便他们再怎么想办法从普通百姓身上搜刮,都已经无法完成规定的人物,只能用自己的家产来应付差事,因此粮长则成为了人们避之而不及的差事。

    天启四年时,武英殿大学士朱国桢曾在他的《涌幢小品》上说:「家有千金之产,当一年即为乞丐矣,家有壮丁十余,当一年即为乞丐矣。民避粮长之役,甚于谪戍。

    意思就是说做一年的粮长,就会彻底倾家荡产。吴中的百姓听说要当粮长,畏役如畏死,宁愿被打死也不愿意当粮长。

    从实质上而言,粮长制度已经彻底有违初衷,不仅没有如朱元璋所想,反而成为了荼毒百姓的工具。

    在林敬看来,要改变大明朝目前的赋税状况,光是追着那些大户追缴赋税还不够,必须要从根源下手,彻底扭转粮长这一职位的职能。

    当然,为了保证这些退役士兵回乡后能够做好粮长,林敬还决心对他们进行统一的短期培训,教他们学会算账和识得一些基础文字,并且决心交给他们一项差事,那就是在山东进行全方位的清田和分田,实现对全山东的摸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