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03章 互为诱饵 (第1/2页)
穿越到明朝当举人第603章互为诱饵自从林敬来到这个世界后,就曾经针对明清之间历次大大小小的交战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来总结清军的作战特点,从而好寻找到清军的弱点,来寻求打败他们。 而经过了这么一番研究后,林敬发现清军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跟八旗军普遍军事素质较高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十分擅长取长补短,在战术上寻求胜利,因此历次明清大战中,清军所采取的战术都能有效克制明军。 首先第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八旗并非什么都擅长,就好比攻城就始终是八旗的弱项。 早在努尔哈赤年代时,后金军通常只能在野战中取胜,而面对城池时则经常出现无能为力的局面,只能利用内应、招降、引诱明军出城对决等招数取得胜利。 等到崇德七年以后,随着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降清后,清军得到了大量红衣大炮后,才开始逐渐扭转这一点,但是这是借助外力的结果,而对于进入关内的多铎大军而言,他们不具备带着沉重的火炮四处转战的能力、 因此,至少这个阶段的多铎,在面对城池上是比较无力的,这也是他为何只对一些中小县城下手的缘故。 但是要明白,八旗也十分擅长利用战术来战胜敌人,像努尔哈赤就曾经利用的战术战胜了规模更大的明军,他所采用的的战术便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而明军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反制措施。 等到了皇太极时期后,他也是清廷极为出色的战术大师,在针对当时难以攻城的问题上,皇太极启用了一个新的战术,而这个战术对于明军而言极难破解,甚至都无法效仿。 这个战术就是围点打援。 所谓的围点打援属于运动战的一种典型,从古往今来就一直有人使用,但是因为战术要求高,真正能用得好的人并不多,不过后金军在这一战术上却践行的非常好。 像发生在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本身就是围点打援战术的实践过程,皇太极一改过去采取强攻的办法,而是连挖四道壕沟,严密围困,只见 通过这种方式,皇太极将大凌河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而城中本来粮草就只够几天用,围不了几天城内就会断粮,因此明军军心浮动,祖大寿只能冒险进行突围,然而每一次都被杀了回去。 无奈之下,祖大寿只能等待救援的到来,然而援军才是皇太极真正的目标所在。 前来救援的明军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松山的明军两千人,由于人数相差太远,很快就被后金军给打败。第二次则是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但是被阿济格趁着一次大雾给击败,明军第二次支援也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救援,依然是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前来支援,结果被皇太极诱敌成功,被人直接冲垮大军,大败而归。 等到这三次救援结束后,皇太极还故意利用祖大寿渴盼援军的心态,派后金军穿上明军将士的衣甲来假增援,由于扮演得颇像,也导致祖大寿在喜出望外下杀出城去,结果再一次中了皇太极的埋伏,只能狼狈逃回。 而让皇太极真正将这一战术发扬光大的,还是明军派来的第四次援军。 这一次是由辽东监军道张春率领总兵吴襄、宋纬等率兵四万奔赴辽西前来解救大凌河之围,然而皇太极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先是用四十门红衣大炮对明军进行射击,等到明军阵型散乱后,再乘机杀入,导致明军节节败退。 张春也颇有能力,他收拢溃兵以后,便使用火攻将后金军逼退,还乘机杀死后金军将领多人,只是此时局势已经彻底不利于明军, 溃逃已经无法止住,况且皇太极早已经在明军溃退的道路上布置了伏兵,也使得大部分明军选择了投降,甚至就连张春以下三十多人都被俘,只有吴襄和宋纬逃了回来。 战后,皇太极针对围点打援战术进行了总结。 仅仅短短几十字,就已经道出了该战术的精华所在,也被后金军所接受,直到如今他们也十分擅长这种战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