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八十七章 张家第三胎 (第2/2页)
李善长瞪圆了眼珠子,厉声道:“正因为如此,才必须铲除,你到底能不能做到?” 蓝玉眨巴了一下眼睛,事实证明,他跟老李,还是有些差距的,做事不光要心黑,还要手狠! “我懂了,这事就这么干了。” 两个大缺大德的家伙,凑在了一起。 根据他们估算,最后大约能抄出来一百五十万石……这些粮食,可以毫不客气讲,别说韭菜根了,就连杂草根都不剩了。 经过这一轮的压榨,高丽必须均田,给老百姓一点活路,让他们喘口气,不然就真的成了不可持续竭泽而渔了。 他们在这边筹备着,另外一边,朱英也在积极调动。 朱英比朱棣经营更早,他手上就没有粮食吗? 事实上朱英不但有,而且数量还不少。 只不过他有个任务,就是经略云南。 拜赵宋所赐,这块土地,也离开中原几百年,情况大致和北平类似。而面临的困难,还要更加严峻。 主要是云南地形复杂,周围土司部落林立,各种势力,犬牙交错,乱成了一团…… 朱英不得不大量移民,建立屯垦,又要梳理和土司的关系,能收服的收服,不能收服的,就要清剿。 还要修整道路,建立学堂,推行教化……总而言之,朱棣干的事情,他都干过,而且还要比朱棣困难好几倍。 这么多年下来,朱英总算是有了点成果,云南的军屯,能够满足八成以上的消耗。 剩下的两成,完全可以安南等地弄到。 也就是说,岭南的粮食,有近二百万石,可以拿出来救急。 朱英还觉得不够,就联络了方关,让他从小琉球调拨一批粮食,大约可以有八十万石左右。 各处都在积极筹备,张希孟这些年做得准备,都已经发挥出来,一场围歼战的态势,已经呈现出来。 朝廷是备足了火力,严阵以待。 而应天的粮价,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了略微上升的趋势。 北平的第一批粮食,已经消耗过了八成,有些粮行已经卖光了存货。 另外一边,报纸上连篇累牍,抨击朱棣的炮火,越来越强烈。 和食盐不同,有胆子站出来直接替盐商说话的,到底还是不多。 粮食就不一样,很多百姓,都要把粮食拿出来,出售换钱,维持家庭开支。 粮价下跌,对这些老百姓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所以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声音,说是希望朝廷能维持粮价,不要让百姓白白辛苦。 层层压力,都落到了朱标肩头。 对于这个年轻的储君来说,着实到了关键的时刻。 “孙相,你看现在能如何应付?” 孙炎道:“殿下,此时抛售的粮食还是太少了,那些背后囤积居奇的粮商,没有悉数浮现出来,不能一举全歼,就等于白忙活一场。这样的机会,可是不多。至于百姓,粮价下来,确实有些损失,但要我说,也是没有办法……接下来必须重整财税,按照人口,重新分配土地。到了那一步,只怕大多数人家都拿不出多少粮食出售。要想多赚一点钱,就只能进入工厂作坊。” 朱标一怔,随即道:“这也就是发展工商的必须吧?” 孙炎顿了顿,用力点头,“确实如此。” “那还等什么!”朱标直接道:“抛售一批粮食,你不是有漕粮储备吗?拿出来一百万石!” 孙炎微微沉吟,终于颔首,“臣这就去办!” 前面的那些,不过是开胃菜罢了,接下来才是短兵相接,刺刀见红。 朝廷陆续在几个城市的常平仓,开始抛售粮食,直接以六百文宝钞开始出售。 这个价钱已经低于往年粮价。 那些粮商至少需要八百文到一贯宝钞,才能保证获利。 而且常平仓这么干,是不是意味着日后粮食市场,就由朝廷掌控了?这可是比降价赔钱,还让人接受不了的事情。 是可忍孰不可忍! 值得一提,这些人没有继续在应天纠缠,毕竟皇城根儿,谁也不知道后果如何……在其他的城市,粮价开始暴涨。 很快突破了一贯宝钞,围魏救赵的高招都使出来了。 “重八,事到如今,你还袖手旁观?不帮帮标儿吗?”马皇后满脸愁云。 朱元璋微微摇头,“还不到时候。要是连这点难题都解决不了,就不配做咱的儿子。” 老朱说着站起身,对马皇后道:“走,咱们看看孙子去。” 马皇后只能点头,这老两口直往东宫而来,在路上朱元璋就问,“咱听说江尚书又请假了,她是病了?你要不要去瞧瞧?” 马皇后一笑,“我是该去瞧瞧,不过不是病!” “不是病?” “她八成怀上了,这可是张家第三胎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