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八十六章 济民学堂的人样子 (第1/2页)
大明第一臣正文卷第六百八十六章济民学堂的人样子张希孟往济民学堂来,自然不是接受鲜花和掌声的,他带了许多新编纂的讲义,还有一些实验用具,其中就包括许多玻璃制品,瓶瓶罐罐,也包括两架相当大的望远镜。 这些东西,让刘三吾都有点目不暇接。 “张相,这,这都是您最新的成果?” 张希孟大笑,“可不是我的,而是无数人的聪明才智。就拿这个望远镜来说,原本是军中匠人弄出来的,就是那种单筒的千里眼,你见过吧?” 刘三吾想了想,这才道:“我记得当年陛下去崖山的时候,似乎就有这个东西,还拿来观测潮水海况。” 刘三吾说完之后,情不自禁感叹,“当初不过是手上把玩之物,怎么会造得这么大?” 张希孟笑道:“正因为造得大,才能看得远。不瞒你说,若是将这东西置于山顶,遇上晴朗的夜空,可以观察到月亮!” “月亮?”刘三吾大惊失色,“张相,这,这是钦天监该用的东西吧!上窥天象,这是陛下才该有的权力啊!” 张希孟忍不住大笑,“你是担心我随便摆弄这些玩意,会欺君?” 刘三吾老脸一红,连忙摇头,“张相做事滴水不漏,思虑周全,怎么会欺君?” 张希孟笑道:“放心吧,陛下用的在钟山上面呢!他都看得腻歪了。” …… 朱英说张希孟准备了不少学科讲义,这话没错,但他到底知道的不全。 实际上张希孟还是很重视科技发展的。 当初朱家军进滁州,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护铁匠炉,保留作坊手工业。随后每攻占一地,工匠都是最受重视的。 而且张希孟还把工匠录入军籍,享受和士兵同等待遇。 随后更是公布了专利法,对发明创造,给予重奖。 这些事情都是有据可查的。 只不过鉴于明军猛士云集,本身就强悍无比,让人们忽略了明军的科技进步。 但是这些进步还是实打实的。 譬如说明军的铠甲更加轻便坚固,兵器也极为锋利耐用,仅凭着这一项,就大大减少了伤亡,从中高级将领,一直到普通士兵,明军的伤亡率很低。 其次,像望远镜这种东西,大明还没有立国的时候,就已经弄出来了。 张希孟最初以为会很麻烦,可他跟几位老先生,比如朱升等人打交道,就了解到,在先秦的时候,就有用水晶石治疗眼疾的说法。 很显然,那个水晶石不是吃的。 最迟在东汉事情,就已经有工匠能熟练打磨水晶,制造眼镜。 而且不光有工艺,还有理论,墨子当中就记载了许多光学知识。 像朱升这种文人,上了年纪,眼神不行,无法看清楚蝇头小楷,往往就会给自己配一副眼镜,用来读书。 张希孟进了应天之后,果然找到了一批能打磨水晶的匠人。 他先是定做了一批老花镜,仔细观察工艺水平,随即又让工匠制造些凹透镜,随后自然而然,在某个下午,坐在葡萄架下面的张相公,被葡萄砸了一下,突然就顿悟了,然后就发明了“千里眼”。 千里眼的出现,自然是给将领们极大的帮助,站得高,看得远,指挥起来更加方便顺畅。成千上万的将士,如臂使指。 不过也仅此而已。 到底没有什么颠覆的效果。 张希孟思索了一下,也明白怎么回事……水晶这种东西,天然存在,不过是经过匠人的打磨,做成了望远镜,还远不到天翻地覆的程度。 真正关键的是材料! 只有在材料上面有所突破,才能真正改变世界……比如玻璃! 当张希孟开始关注玻璃的时候,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玻璃这东西也不是什么稀奇的玩意,一样可以上溯到先秦的时候。 那时候就广泛出现,被当做玉的替代品,镶嵌装饰器物,像罐子啊,剑柄啊,都有用玻璃的习惯。 张希孟在翻阅史料的时候,都有种万物起源是春秋的感叹。 其实在华夏大地上,有一段时间,是相当重视技术发明的,也有过工匠受到尊重的时代……至于后来为什么就改变了,似乎不需要多说了。 除了玻璃制造很早之外,张希孟还发现历代都有工艺传承,元朝就专门设有瓘玉局,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烧制玻璃的。 只不过从先秦开始,一直到元朝,烧制出来的多为彩色玻璃。 而且用途也和后世不一样,这些玻璃多数用来平替玉器了。 这也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历代发展的玻璃工艺,和后世大行其道的透明玻璃不同,属于铅钡玻璃这条科技树的。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工匠有了,工艺也不缺,只需要把科技树矫正过来,改走钠钙玻璃的路线,就能得到成品了。 可事实证明,张希孟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要烧制钠钙玻璃,最大的问题是需要的温度更高,远不如彩色的铅钡玻璃容易烧制。 所以必须提升炉温,然后烧制玻璃的工匠,就和炼铁的工匠走到了一起! 说来惭愧,这两伙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