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六章 后续的影响  (第1/2页)
    晚上。    十一点已过。    胡炎带着烧饼回到郭家。    往常这个时候,其他人都已经睡下,只是最近有些例外。    胡炎进门,目光自然的往郭德刚书房那边一扫。    果然,又有亮光打门缝里透出来。    这就是那个例外。    从寿宴过后,郭德刚天天如此。    胡炎看了两眼,并没说话,心里暗叹一声,直接抬步上楼。    等他来到二楼,一转把手,正欲推门进屋,突然停下动作,扭头看向旁边的烧饼。    “烧饼,往后一段日子,班子里有什么消息,你及时告诉我一声。”    这事儿烧饼自然喜欢干,当即大包大揽道:“好的,师爷,这事包我身上了!”    胡炎深深的看了他一眼,唉,做人还是没心没肺一点好!    “早点睡吧!”    “哎,师爷晚安。”    ……    ……    第二天。    半晌午不到,李贺东来到湖广会馆。    跟亲哥李芸杰的手艺一比,自己还真就啥也不是。    最关键的是,拆迁落了三套房,但手头是真没俩活络钱儿。    打小父亲去世,母子三人开始相依为命。    可没过多久,母亲因为伤心、劳累过度,也重病在床,家里的积蓄一下子花了个精光。    整个家庭的负担全落在比自己大六岁的哥哥,李芸杰身上。    奈何他自己也是个半大小子,没有过硬的手艺傍身,只能四处打零工养活家人。    他能进德芸社,一开始也是因为来后台打杂的缘故。    那日子苦得,真的只剩下一个“苦”字了。    师父、师娘瞧着可怜,心里不落忍,便主动贴补了不少钱给母亲瞧病。    直到现在,哥俩一起进了德芸社,靠着相声手艺吃饭。    所以从传习社出来,进入后台却一直上不了台,李贺东心里也急。    他原本以为自己来得挺早,谁料进后台一看,人家大大小小五个人早已经忙开了。    看来,人家能上台,确实是比自己付出得更多!    正在溜活儿的人,李贺东不敢打扰,径直来到独坐的胡炎跟前。    “师爷辛苦!”    胡炎抬头一笑,吩咐道:“去站他们旁边跟着听一听。”    谁料李贺东并不移步,满脸拘谨道:“那个,师爷,其实活儿我没少熏,只是迷糊得紧,您能不能给提点提点?”    胡炎心中了然。    听不懂,还能因为什么?    自己底子太差呗。    “咱也甭空口白话,把你会的活儿,都使一遍我尝尝先。”    “呃,好吧!”    转眼一个小时过去,胡炎的脸色越来越严肃。    按他自己的要求来论,李贺东不是差,而是很差。    先甭管火候如何,他拢共熟悉的本子都才五六段,就这还包括了传习社的必修课《蛤蟆鼓》在内。    这还怎么混?    难怪郭德刚只能派他来湖广总揽杂务呢。    不过,许是受他哥哥的影响,贯口、小段、《太平歌词》这些基本功倒是有点基础。    前后一琢磨,胡炎心中有了底。    “东子,相声演员分捧、逗两枝,你自己琢磨着往哪个方向去?”    “我哥让我捧哏,我认为不合适,我想逗哏,师爷!”李贺东想都没想的答道。    这就是年轻演员的通病。    但凡有得选,全都奔着逗哏去。    站在台上,三言两语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那多风光呐?    更关键的是,逗哏手里捏得包袱多,容易出名。    其实,大家这么想,不能说错吧,但真就显得有些外行。    三分逗,七分捧。    捧哏,才是真正考验一个相声演员水平的地方。    要搁以前,一般都是师兄给师弟捧,师父给徒弟捧,长辈给小辈捧。    捧哏也叫量活儿,能耐不够怎么量得准?    比如郭、于这组黄金搭档。    虽说郭德刚名气要比于慊大,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