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九章 君子不器(一)  (第1/3页)
    “子曰:君子不器!”    端坐在台上,陈夫子紧了紧衣袍,清晨的风,卷携着丝丝缕缕的凉意,还带着露水的湿润,让人只觉微冷。    随着几场雨,钱塘的夏日,似乎渐渐地在风中抽离,小青峰上头,更是明显,最近这几日,吹风雨打之下,落英缤纷。    如此夏末之际,书院里,倒是一扫前些日子的闷热与烦躁,以陈夫子的神采奕奕为领,学子们也不再慵懒。    “此言之意,其一在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于无形,礼在万物,我们学习圣人之道,在于穷究天地之理,而非拘泥于一事一物。要放开眼界,有包含容纳之胸怀,不可被束缚在形,用,表之上,而是要透过这些,去查看其意。”    “此言之二,则在于,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君子之心怀天下,不限于一物,而在其道理,于己之所悟,则在于不能囿于一技之长,只求平安富贵,而当以天下而己任,克己复礼,敏而好学。”    “如此,便是所谓,君子不器!”    陈夫子在台上讲的激情四射,王凝之在台下愁眉苦脸。    原因非常地简单,前两日收到信,兄长王玄之,就要上山了。    婚后的王玄之,生活美满而幸福,如今又入扬州会稽长史,而前些日子,父亲王羲之,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这么一看,王玄之简直不要太爽。    出门就是当官,还是给老爹打下手,这岂不是横着走?    大概是要在上任之前,带上媳妇出门转转,赏赏景色,毕竟真的做了官,就要多多注意形象了。    哼,还不是靠我,多少年来遍访名医,给你提前就各种安排,不然你还能这么生龙活虎,跑来钱塘检查我的学业?    想当年,为了照顾这个大哥,就连母亲都有点儿疑惑,这二儿子,是想从医?    这就很烦。    作为父亲的王羲之,大多数时候,是个严父形象,而作为一个严父,自然不能和孩子们多做交流,所以只能出门应酬。    作为母亲,被人称作‘女中笔仙’的郗璇,总是有股莫名其妙的自信,用她的话来说,那就是:“你父亲美誉满天下,我也算是饱读诗书,我们的孩子,怎么会读不好书呢?”    于是乎,真实意义上,整日里盯着兄弟们读书的,那就是大哥王玄之了。    王玄之,字伯远,帅气潇洒,温文尔雅,磨磨唧唧,絮絮叨叨。    要说天分,大概自己也是有一点儿的,不过诗词基本是偷来的,书法基本是被大哥磨出来的。    一想起小时候,被王玄之提溜到书桌旁,为他研磨,一站一个上午的事情,王凝之就悲痛异常。    自己不是没有反抗过,可是王玄之一句:“让他从小就闻着墨香。”便让怀着三弟的母亲对二儿子置之不理了。    于是,等到王凝之可以练字了,就化悲愤为力量,提溜着刚懂事儿的三弟王涣之,成为了新的研磨者。    就连理由,那都是一模一样的。    由于看见二儿子这么爱写字,所以母亲郗璇很自然地认为这是大儿子的功劳,于是相当认可这一安排。    三儿子也开始了水深火热的书童生涯。    这就是:    家族的文化传承。    最近倒是也有收到王献之的信,据他在信中所说,小日子已经没法过了,天天被谢道韫折磨,如今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并且在和谢玄沟通过后,王献之很明确,自己这么悲惨的原因,那就是王凝之招惹了谢道韫。    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和父亲说,父亲表示,自己这辈分,是不可能去管的。    和大哥说,大哥表示这种事情,自己怎么好出面。    努力挤出眼泪,哭着和母亲去说,结果母亲表示如果有需要,他可以短期内住在谢家,而和母亲坐在一起聊天的大嫂,也笑得有些古怪,还说什么叫谢家jiejie虽然亲切,但毕竟人家在好心好意地为自己传道授业,所以该称呼谢先生才是。    王献之人傻了。    尤其是最近,谢道韫好像收到封信,是那位吴家小姐送来的,看过之后,冷笑两声,王献之的课业又加重了许多。    根据谢玄偷偷看来的内容,上头好像有一句什么‘愿我如星君如月’之类的话。    痛定思痛,王献之最终发现了,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连发数十封信,要求王凝之看在兄弟情份上,去给谢道韫低个头,认个怂。    为了让王凝之出手,甚至以性命相逼,要是王凝之不认错,他就从此绝食,打算饿死自己。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开什么玩笑,王凝之怎么会为了个小屁孩的事情费心呢?    百无聊赖,在纸上画了一个戴着破帽子的大灰狼,在考虑要不要加一头帅气的母狼时,陈夫子终于宣布下课了。    吐出一口浊气,伸了个懒腰,王凝之却发现周围一片寂静,就连陈夫子都坐在那儿不动弹,还面带微笑。    至于荀巨伯,正悄悄地以一种是个人就能发现的傻乎乎的方式挤眼睛。    一个阴影遮住了眼前的纸。    “嗯?”转过头,一件青衫出现在王凝之眼前。    挺拔的身姿,微微含笑,蓄着短须,眼神凌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