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一击破阵 (第2/3页)
即便是其中隐藏的几名道君也难以置信地相互传音询问。 “几位道友,点化真灵,敕封神灵,这真的是一名道君可以做到的吗?” 冀州‘大自在宫’逍遥道君惊异地问道。 门派转入中域的‘明德宗’庆云道君沉思着喃喃自语。 “赋灵生智仅次于无中生有,即便是道尊也不可能有蠢行,这如意道君不知在外又有何机缘,竟然获得慈大道秘术。” 西域‘大乘教’普化尊者有所深意地开口道: “敕封山神土地,这等手段原本可都是昔日庭才有的权柄。 看来这‘先一气南宗’志向不啊!” 此言一出,其他几名道君都不由得心中微微一惊,相互之间看了几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凝重之色。 ...... 乌云浩荡如海潮翻滚,雷光电芒闪烁其郑 由于笼罩华蓥群山的浓雾散去,已可以清晰看到千里之外那闪烁灵珖的巨大山谷。 ‘角木蛟’号浮空飞舟之上,无数南宗弟子不时以崇拜、狂热的目光扫向张克。 一言号令群山退避,慈场景只在神话传中出现,不想今日却亲眼得见,这给众多南宗弟子带来了坚定的信心。 苑金婷站立与张克身旁,犹豫了半,最终还是忍不住开口询问。 “师父,您刚刚施展的是何神通,竟然可以召唤出群山之灵?” 在公开场合,苑金婷会称呼张克为掌门,而当有所困惑之时,便会以弟子身份求教。 传道、授业、解惑,本就是为师之道。 张克也很满意自己的出手,这敕封之法还是他这几十年来刚刚推衍出来的,没想到第一次施展就颇有成效。 既然要重建庭,自然要有统辖三界,敕封神灵的力量。 不过他也不会想到,只是因为这一次的出手,便被人看出其心意。 张克‘呵呵’一笑,出言解释道: “此为‘敕封之法’,是我以‘如意变化符文’为核心,融入了‘点化之术’、‘受箓法’、‘大道契书’、‘无量通微玄光宝箓’、‘指物为宝歌诀’等多门神通,再以‘帝流浆’作为引子又注入功德之力炼成的。 不过与其这是一种神通,倒不如这是一种大道赋予的权柄。 纵观此界,绝无第二人可修成此法!” 张克语气中的骄傲,几欲要溢出。 他能够推衍出‘敕封之法’,其实也颇为侥幸。 ‘点化之术’是张克最早从一处残破秘境中获得,但由于秘境濒临破碎,凝结出的这道符咒只有三次使用机会。 而这三次机会张克早已用尽,但他却从这残破符咒中领悟出不少赋灵之法。 ‘受箓法’所成就的‘九品护法神’神职本就是一种通过功德之力来凝结的,是张克推衍出‘敕封之法’的关键。 ‘无量通微玄光宝箓’可令法生元灵,同样为无灵之物的‘点化’发挥出作用。 ‘大道契书’便是张克根据【契幡】推衍出的‘誓约契书’,没有此大道契书约束,他可不敢随意敕封神灵,其中牵扯到因果实在太大了。 ‘指物为宝歌诀’为张克从云岫道君陨落后获得,这是一种大道神通秘术。 就张克毕生所见,还没有见到过比这一门秘术更加神妙莫测的术法。 此术共有二十四句歌诀,可指定二十四类物品化为宝物。 同时此歌诀如果倒过来诵读,又可凝聚二十四种法则之力,为相应物品赋予法则之力。 此术本就强大至极,而张克更是通过自己的大道‘如意’规则之力为此术做出更改。 在他看来,所谓的‘指物为宝’,如果单纯只是为物品暂时赋予法则,不免有些暴殄物。 何为‘宝’? 于修行者而言,‘精气神’三宝才是唯一。 ‘指物为宝’其实更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唤醒无灵之物的灵机,从而激活‘精气神’三宝。 故此,张克以‘帝流浆’点化灵智为引,以功德之力凝结化身,再糅合了诸多法门,推衍出了‘敕封之法’。 在此过程中,张克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期间有很多次他都想要放弃。 不过最终还是缘于性格中执拗,耗尽心力将此法推衍出来。 一个木质水桶,若是少了其中一根木板,那它就是一件无用之物。 这也是为何他敢放言他人绝不会练成此术的原因。 因为下绝不会有第二人能够同时学会他所掌握的诸多秘法,只要缺少其中任意一环,都绝对无法修成此术。 苑金婷回头向下望了一眼。 “师父,为什么会出现三百六十五尊山神?” “‘敕封之法’也不是随便就能施展的,我以神念查探过华蓥群山,这里具有灵性的山脉不超过四百座。 故此我只用了三百六十五滴‘帝流浆’作为引子来激发山脉之灵,而且...” 张克有些rou痛地道: “而且施展‘敕封之法’损耗的功德之力实在太多了,仅仅为零化出这些山脉之灵,便消耗掉我我一成功德之力。” 见苑金婷脸上露出忧色,张克笑着道: “不过你也不用担心,点化山脉之灵也是有好处的。 在这群山之中生存的生灵也会凝聚一些地功德赋予山脉之灵,作为敕封山神之人,我也是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功德之力的。 虽不会很多,但细水长流,终究会超出我的付出。” 苑金婷看着恢复平静的华蓥群山,疑惑地问道: “它们为何会接受敕封,如此一来,岂不是失去自由?” 张克悠然道: “你我生而为人,不会明白生命的可贵。 如果没有我的点化敕封,这些山脉将只会是一座座山脉,它们没有生命,感受不到五感七情,永远只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 换做是你,你会想成为一座山或是一条河吗?” 苑金婷顺着张磕意思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