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九章 寻找阎应元  (第1/1页)
    大约午时三刻,一个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锦衣卫进入武英殿中。    这个锦衣卫约莫三十岁出头,身形瘦削,脸短而窄,额头凸出,一对招风耳。    外表不算好看,但眼神却给人以沉着坚定之感。    他叫高文彩,现在是锦衣卫百户。    今天早上,朱由简特地把他叫来,让他到通州去找人。    朱由简知道高文彩是绝对可以信任的。    在真实的历史中,崇祯十七年京城陷落后,时任锦衣卫千户的高文彩,全家自杀殉国。    通州距离京城只有不到五十里,骑马只需小半个时辰就能到。    所以派高文彩去打探阎应元的消息,来回也就一个时辰    “怎么样?”朱由简略带紧张地询问,眼睛盯着跪在面前的高文彩,心跳似乎也有些不受控制的加快。    虽然从后世的史料中,他知道阎应元是顺天府通州人。    但籍贯是一回事情,人具体在哪里却是另一回事情。    也许自己的穿越,导致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改变,阎应元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也许阎应元到别处游历了,以后因为平行世界的事件变化,就再也找不到了。    这都有可能。    高文彩没有马上回答。    气喘吁吁,一时缓不过气来。    皇帝派他去时,让他尽快回来通报。    他是个老实人。    对皇上交代的任务,说出的每一个字都不敢怠慢。    皇上说尽快,那他就必须尽快。    因此他路上一刻都没耽搁,额头上汗水淋漓。    朱由简眉头一皱,心想自己没必要表现的太过急切。    人在就是在,自己问的慢一点,也不会消失。    不在就是不在,自己急也没用。    于是压住略有些急躁的情绪,把一杯凉茶拿了过来,递过去。    “你先喝点茶!”    高文彩没有料想到皇帝会赐茶给他喝,顿时惶恐不已,连连摇手:    “万岁,这如何使得……”    朱由简温和笑道:    “让你喝就喝。你尽心为朕办事,朕难道让你喝点茶都不应该?”    高文彩大受感动,接过茶杯,大口饮尽。    只觉一股从内至外的清凉在全身散发开来。    他把瓷杯奉还,眼眶中有些湿润,叩首道:    “臣为陛下效力,万死不辞。”    他最开始有些疑惑,为什么皇帝能直接点名找自己来办事。    按照惯例,应该是皇帝吩咐锦衣卫掌印官,然后掌印官再分派下去。    而今早是皇上直接让一个在武英殿值守的锦衣卫校尉,回驻地点名传唤自己。    皇帝为什么能知道自己一个小小的百户?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自己几次参与过皇极殿,还有文华殿经筵日的侍卫。    皇上那时就注意到自己与众不同。    确实,其他锦衣卫站立久了,难免有些松懈,眼神涣散,身姿不正。    而自己始终能注意力高度集中,身姿挺拔,眼神锐利如故,随时注意观察周围动静。    这是高文彩引以为自傲的地方。    皇上一定是注意到自己的表现,向人打听自己的姓名    想到这里,高文彩心头涌起感动。    士为知己者死。    高文彩心中暗暗发誓,皇上能看中自己。    那自己就绝不能让皇上失望。    “陛下,臣已打听明白。这阎应元确实就在通州。他是通州卫武学的一个学生,今年二十三岁。”    听到了阎应元确实就在通州。    朱由简吐出一口长气。    随即眉头一皱。    武学?    朱由简心内疑惑了一下。    相关的介绍就涌现在头脑里。    明代的武学是京城和地方上专门为世袭武臣和军籍卫所子弟开办的学校。    名为武学,但实际上教授的课程也以儒家经典为主。    规定读的书有《小学》、《论语》、《孟子》、《大学》。    当然也有军事类书籍,但都是比较陈旧的:武经七书、《百将传》之类。    学员年龄一般是十五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    地方上的武学通常由卫所开设,面向的是卫所子弟、    所以也叫做卫儒学。    从武学里出来的学生,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一样当文官。    所谓“有志科目者、亦许应试。”    还有就是去考武举。    如果武举也考不中,去当吏员,也是一条出路。    表现最不堪的,按规定是“黜退送cao”,也就是送去当营兵。    不过由于现在各地卫所大多废弛,卫所辖下的军籍人口,往往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    卫儒学和一般的地方儒学的区别都不大了。    当然通州靠近京城,又是负责各地漕粮到京城的中转运送的要地。    当地卫所保留的军事痕迹可能还更浓一些    “这阎应元也是卫所军籍子弟么?”朱由简缓缓问道。    “陛下说的不错,说起来和我们锦衣卫还有些关系。”高文彩答道。    “怎么说?”朱由简眼睛一亮。自己本就打算让阎应元重整锦衣卫,要是有关系就更好了。    “他祖上原本是南方的绍兴人,到他高祖,当了锦衣卫校尉,才举家搬迁到了通州。不过高祖之后的子孙,却和锦衣卫脱离关系,算在通州卫了。”    他顿了一下,又补充道:    “这阎应元考过一次武举,落第了。按他的年龄,很快就要退出武学,臣打听他多半会去当吏员。”    其实高文彩也不太明白,阎应元不过是一个连武举都考不上的武生。    皇帝为何会让自己去调查这小子。    皇帝又是从什么渠道知道这个人?还特地要锦衣卫去找?    不过既然圣上没有告诉他,他自然也不会多嘴去问。    他去通州,获得的这些讯息,都是从通州卫武学的训导那里打听来的。    阎应元本人,却没有见到。    他倒是按打听来的地址,去了阎应元家,但人不在。    想到皇上只是叫他打听下落,尽快回报,也没说一定要见到本人。    就快马赶回。    朱由简点点头。    阎应元没有考中武举,他不意外。    史书上只说他是武生,然后做了椽吏,成了京仓大使。    京仓应该就是给京城储备粮食的仓库。    所谓京仓大使,无非就是国家粮仓的管理员罢了。    官职上属于从九品,不入流的芝麻小官。    崇祯十四年才调往江阴做典史。    如果中了武举,那应该直接就是出任军职了,不会走文职吏员的路子。    只是以阎应元后来在江阴表现出的箭法、武艺,他没有中武举,也确实挺让人疑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