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九章 八王之乱?汉景帝感同身受【求订阅】  (第2/2页)
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看完视频后的始皇帝嬴政,不禁感慨道:    “八王之乱?”    “这归根结底,还是这群诸侯王的权力太大了啊。”    “长久以往,绝非好事啊。”    “到了最后,最会演变成六国这样,各自占据一方天地。”    “后世皇帝都这么愚蠢吗?”    “朕扫六合死了多少将士,难度有多大,他们看不到吗?”    “天下归一才是我华夏的归宿。”    “诸侯王权力过大,只会导致动荡,最终倒霉的还是天下苍生。”    嬴政摇了摇头。    对于晋朝的灭亡,他感觉只能是对方自作自受。    没事给诸侯王那么大权力干什么?    生怕他们不反是吧。    大汉。    汉景帝刘启坐在龙椅上,看着视频内容,不禁感叹。    晋国的八王之乱,论谁最感同身受?    那必是他汉景帝刘启无疑。    话说楚汉相争阶段之时,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    汉高祖五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    此外,他们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于是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    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这时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并不突出。    而到了景帝时期,这种矛盾越来越大。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景帝三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这就是著名的七王之乱。    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王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    七王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哎!”    “总有皇帝不知道诸侯王做大有何教训吗?”    “可惜这个白痴皇帝也没什么实权,想要做什么事情也做不到。”    “这等软弱的皇帝,手里还没有权力,怎么可能能迅速平定这八王之乱。”    “任由这些诸侯王祸乱下去,这晋国天下,不分裂才是怪事。”    “晋国有这样一个软弱的帝王,实乃百姓之不幸啊!”    汉景帝刘启看得很透彻。    白痴皇帝司马衷屁权力没有,妥妥的傀儡皇帝一个。    权力都在贾后手里。    而这八王,权力极大,手中又兵强马壮,短时期怎么能平定?    看看刘启怎么做的?    汉景帝刘彻此人十分冷血和强硬,因为本身就是晁错积极帮他削藩,但是他却为了让七王出师无名,竟然腰斩晁错,并斩其全家。    再者就是,七王进攻大汉中央王朝时,被汉景帝亲弟弟梁王刘武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    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而汉景帝居然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如此一来就让自己的亲弟弟陷入险境。    再加上平定七王之乱时期将领是周亚夫这等名将,而周亚夫此人堪比白起。    周亚夫之勇猛,立刻就体现了出来,打得七王叛军找不着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