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三章西巡(一) (第2/2页)
传递由皇帝处理,太子监国处置是小事。 转眼间,时间到了绍武三十四年,炎黄历4680年,西历1680年。 开春不久,料峭春寒下,高桂英病逝,享年六十二。 紧接着,卞玉京也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宫廷中的一些老人,如孙雪娘,沐涵儿等,也垂垂老矣。 一开始,朱谊汐倒是想着放他们去藩国养老,儿子侍奉在身份岂不快活? 但转眼一想,那些穷山僻壤之地,要么苦寒,要么酷热,简直是折磨人,千里迢迢简直是去受刑,还不如留在玉泉山养老呢! 这般,五十七岁的绍武皇帝,携带着年轻而又庞大的宫人,向西而行,开始了第一次西巡。 坐上火车,感受着别样的速度,朱谊汐颇有一种怀旧之感。 火车的包厢完全是以皇家标准而来,一桌一椅尽是奢华,昂贵异常,宛若一座移动的宫殿,宽敞异常。 火车以时速三十里的速度前行,慢中有序,让人颇有闲心进行眺望。 “陛下,到宣府了!” 冬子在一旁轻声提醒着。 “宣府?走,去瞧瞧!” 朱谊汐来了兴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宣府。 作为大明京师的西大门,宣府与大同合称宣大,在前明两百多年间,一直是最重要的关口,为九边之一。 鼎盛时期,有马步官兵八万余,战马三万匹。 此时的宣府,却早已经演变成了内陆,是京师西北的牛羊集散中心。 刚下车,他就嗅到了一股羊膻味。 成群的牛羊被驱赶至此,一目了然。 “这里有多少牛羊?” “禀陛下,约莫十来万头。” 宣府知府轻声汇报着,等着这一刻,他都不知盼了多久,终于皇帝下车了。 “多少百姓?” “宣府四县,怀来、龙门、怀安,万全,共有百姓六十五万,其中鞑子约莫三万……” “赋税呢!” “两税及商税,年收百万,商税占大头!” 皇帝没说什么,只是令人找了个鞑子商人过来问话。 “卖什么?买什么?” “卖的羊毛,羊皮,还有牛羊牲口;买的话,一般是瓷器,棉布,茶叶,盐巴,香油……” “税的话,是多少?” “十税一,不多不少……” “家里多少人?几亩地?” “八口人,草原上地不值钱,在宣府买了屋田,准备迁来……” 朱谊汐没有多问,谈兴并不太高,草草结束。 “蒙人耐不住冷啊!” 朱谊汐摇摇头。 在小冰河期,草原苦寒,有希望且正规渠道南下到汉地,谁还想待在草原? 喜暖是天性。 绕了一圈,他来到了一处村落。 这是典型的农业与畜牧结合的村子。 村前村后,好多绵羊转悠着,放牧的孩童冻得脸庞发红,看顾他们不要祸害庄稼。 大部分人的房屋是茅草加土墙,古朴的传统房屋,厚实的土墙,小院中养着几只鸡咯咯叫。 偶尔的几间大瓦房中,见到了马匹,一看就是代步的。 村外的庄稼地中,多数是冬小麦,还有一些甜菜的身影。 在坡地上,还能见到番薯的痕迹。 蔬菜类中,萝卜是最常见的。 问及甜菜,言语是镇上的财主们才会种,他们并不熟。 不过,紫云英和苜宿草,却是大家伙最乐意种的东西。 北方土地贫瘠,紫云英可以肥田;苜宿草不挑地,一种多年生,可以青贮养牛羊。 这让朱谊汐老怀开慰。 孩童的数量是最多的,但他们却被大人看顾,不敢有动弹。 每户家庭的子女数量都在三个以上,只有生活过得去,才能养活那么多的人。 盛世滋丁,莫过于此。 朱谊汐笑了笑,此时正处于青黄不接时,随口道:“每家赏赐一石粮,半斤红糖!” 言罢,他就踏上火车,继续前行。 北京、宣府,大同,然后至绥远,这座草原之省,这里是蒙人数量仅次于察哈尔的地方。 作为河套之地,阴山之南,绥远是草原上少有的好地方,但皇帝却是第一次抵达。 眺望着阴山,感受着其巍峨与庞大,朱谊汐顿觉心旷神怡起来。 封狼居胥,阴山勒石,是古代将领的最高追求,而如今却是唾手可及的东西。不再珍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