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期望 (第2/2页)
世兄功勋卓著,又简在圣心,科尔沁将军一职乃实至名归!” 王怀仁也送上了祝贺:“我爹知晓兄长要去上任,也没有什么礼物相送,就有一些故旧在科尔沁,托方便照顾一二……” 这下,史家兄弟心里直泛酸水。 这叫什么照顾? 一些故旧在科尔沁,这不是顺理成章让贾代化助力掌权吗? 这样出成绩岂不是更快? 贾代化自然明白其道理,笑容满面的说不敢。 一时间,客厅之中荡漾起了畅快乐笑声,人人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 …… 绍武二十六年,四月初十,天蒙蒙亮,平泉县忽然漂起了针线雨,打湿了整个街道,滋润了草地。 正值县试,许多考生露出了愁苦之色。 在草原上下雨很稀有,但偶尔下个连日雨也是正常的,毕竟世事难预料。 当然,他们最怕的是,这位知县老爷趁着下雨时分,改变策题。 毕竟是县试的随意性太大,虽然是教喻协办,但基本上是知县掌握,改变试题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许多的读书人那样,知县邵子青则眉头舒展起来。 一来下雨可以滋润大地,今年会有一个好收成;二来,他是南方人,对于北方的干燥自然不适,下雨天是他最舒服的时候。 如果不是实在不雅,他甚至愿意脱光衣服在院子里转悠洗澡。 此时的他,正悠悠的坐在躺椅上,敞开了胸怀,单衣几乎是脱落臂膀。 知县任内的考评很重要,首重赋税,其次为教化,再之为诉讼。 在察哈尔,赋税几乎没什么必要,土地在持续开垦,所以赋税年年在增长,虽然增长的不多。 教化之道就成了知县们头上的巨石,或者说是机会。 众所周知,察哈尔文风不盛,对于各县来说,能够多出一两个秀才,对于未来的考评几乎是压仓的。 故而,他这些时日就在琢磨,怎么能筛选出文气之人,让自己县里多出几个秀才,乃至于举人。 今年的县试,倒是要好好钻研一番了。 黄启山骑着马,背着书箱,快步的来到县城,走在了客栈面前。 “订一间房!” “好嘞,客官是要参加县试吧?” “没错,订十天的。” “好嘞,包吃住的话,加上您的马,一天五十二文,算您半毫,十天也就是五毫钱!” 强忍着心疼,黄启山掏出了银毫付账。 将马儿放置马厩,他登上楼梯,忽然耳旁传来了几句刺耳之声。 “我鼻子都嗅到了羊膻味,肯定是鞑子……” “鞑子都来参加县试?指定是来陪读的。” “谁说不是呢,花那冤枉钱干嘛――” 黄启山一言不吭地回到了房间。 如果是在之前,他必定会按照蒙古人的规矩,狠狠的将这群文人教训一遍,非得鼻青眼肿不可。 但读书后,他就明白了道理,知道了权衡利弊。 如今正是县试的关键,他一旦与这群人因为斗殴被压进衙门,必然会恶了知县老爷。 到时候在可取不可取之间,他可能吃大亏。 “读书人的事,岂能徒逞口舌之快?” 黄启山轻笑着,打开了书箱,拿出了四书五经以及笔记,还是温习起来。 读书写字这回事,对于察哈尔的蒙古人来说,不亚于登天之难。 骑马射箭,他们都是一把好手,但要是提笔写字,就要了命。 所以许多蒙古大汉宁愿参加三年一度,竞争压力极大的那达慕大会,也不想参加压力小的童子试。 黄启山其实也从来没想过参加科举。 但他的阿布是商人,走南闯北,曾经有一回见到贵族老爷毕恭毕敬地对待一个秀才,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软弱无力的文人,会让仆从上百的大贵族低声下气,对他的冲击是无以伦比的。 也就至此之后,他回到家,因为自己是黄金家族的后裔,所以把姓氏改为黄姓。 黄启山也就告别了蒙古名,成为了汉人。 同时,他也离开了马背,来到了赤峰进行学习。 虽然启蒙时已经是十二岁了,但他天赋异禀,在先生的照顾下,终于吃透了四书五经。 他得意地问先生:“能中秀才吗?” 先生点头:“定然可以。” “那举人呢?” “不行!”先生摇头叹息:“考举人就不需要八股文了,还在学另一套东西。” “到时候我就教不了你了!” 黄启山脑海中回荡着先生那无奈,但又欣慰的笑容: “对我来说是劫难,但对于你来说却是好处。” “秀才之前的关卡过去后,那些士绅们就无法垄断科考秘诀了……” 深夜,他灭了灯。 临睡之前,他想了很多,最想的莫过于不需要马就能跑的火车,吃着煤炭就能把人带去千里之外,听着就不像人世间的事。 但这确实是真的,他阿布也是承认的。 必须离开察哈尔,这里对他来说就像是那口井,他就是那井底之蛙。 过了两日,县试开始了。 天还没亮,打更人就已经敲起来,提醒这些学子们参加县试。 客栈里的小二更是生怕耽误了,在每一个学子的房间敲打着。 热腾腾的糕点,早就被客栈老板安排好,直接可塞入口中吃去,不烫不冷,正合适。 抵达县衙时,已经陆陆续续排起长队,不下两三百人,黄启山轻舒了口气。 许多蒙古贵族的车架在外停靠,格外的显眼,显然其子弟不少。 不知为何,他能轻易的辨别那些蒙古人和汉人。 即使同样穿着长袍,同样背着书箱,但气质却截然不同。 或许是那特殊的羊膻味吧。 童子试没有前明时期需要五人具保的规矩,只要在县衙开具证明,身份号牌没错,就能报名参加。 自然而然,这就断了许多秀才们的财路。 “乙字十二号!” 唱号后,黄启山直接寻觅坐下。 知县大老爷的位置在正上方,对底下的动作一目了然。 他的位置处于正中间。 “我一定要争口气,出个蒙古秀才,蒙古举人,蒙古进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