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_第二十章人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人口 (第2/2页)



    忽然,敲门声响起,然后就是犬吠。

    “马大哥,睡了吗?”

    “没呢!”马大年一激灵,忙道:“是隔壁的赵兄弟!”

    “来了!”

    他放下筷子,急忙开门。

    一个身材魁梧,面色憨厚的六尺大汉就印入眼帘。

    “昨个不是冬至吗?营里发了些东西,我今回来,就带给您尝尝!”

    说着,他就举起了手中的半只腊鸭,其黄黑色的光泽,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快些进来!”马大年故作推辞道:“你我兄弟客气什么,下次可不许这样!”

    赵发憨笑着,就进了屋。

    “赵兄弟来了?快坐下,吃了没?要不要加一碗?”

    “吃了,吃了!”赵发笑着,放下了腊鸭,让两个小孩馋得口水直流。

    就连嫂子也忍不住吞咽了下。

    在市面上,一只腊鸭可得两百来文,往往还有价无市,没处买去。

    毕竟大运河堵塞,渤海冰封,物资匮乏了。

    马家与赵发的结交,还得是去年。

    赵发是山东人,通过了新兵营招募,入了京营当兵,在院子里租了个单间。

    马大年热心肠,帮忙运了不少的行礼,关系就近了。

    “这腊鸭放在我那吃不完,索性就给大哥大姐尝尝!”赵发笑道。

    “这可是好东西!”马大年叹道:“兄弟,你们京营冬至发了不少东西吧?”

    “没多少!”赵发随口道:“我是伍长,就发了一只腊鸭,一斗新米。”

    “听说等过年的时候,还会发下一两红糖,半斤盐,一双布鞋。”

    “乖乖!”马大年摇头赞叹:“早就听说京营福利好,没曾想竟然那么好。”

    “管吃管喝,一年两身衣裳,一个月还有两块钱,一石米,过年过节还有赏赐,这是神仙日子啊!”

    “其实吧,上头们福利更好呢,我这只是九牛一毛!”

    赵发收敛笑容:“对了,等开春我把婆娘接过来,到时候就得大嫂多照顾了。”

    “她是乡下人,什么也不懂。”

    “小事一桩!”马大嫂拍着胸脯道:“直管放心,保证让你婆娘对这街巷熟悉的就像是家里。”

    “北京甚都好,就是房价太贵!”赵发忍不住抱怨道:“一间瓦房就要七十文,还是在外城,在老家县城都能租个小院了。”

    “唉,谁说不是?”马大年也忍不住共鸣:“我这一大一小两间房,加上个小驴棚,他要了我三百文,真是要命的玩意!”

    “他要是再涨价,我就搬到城外去。”

    “大哥,还是别了!”赵发这时候忙劝道:“这京城人越来越多,好房子不好找,咱这还合适,涨得不太高就别搬了,别的地方涨得更厉害。”

    “对了,大哥,咱这附近房子咋卖的?”

    “你要是一家人住,两三间房的小院就行,只要五六十块吧,要是买个临街小铺,带上二楼,那得八十块左右了。”

    马大年如数家珍:“这还是外城,你要去内城,得翻倍才行。”

    “我得攒三年呐!”赵发惊叹道:“果然京城居,大不易。”

    马大年立马就噎住了。

    以他的赚钱速度,只能去城外,贴着墙根附近买两间半瓦房,也得要十几块。

    京营士兵月入两块,还带一石粮,差不多三块一个月,的确只要两三年。

    待其走后,马大年忍不住道:“孩他娘,要不将来把儿子送去当兵吧!”

    “丘八有啥好去的。”婆娘立马叉腰道:“秀才公才是好去处,光宗耀祖。”

    “我是说考不上了再去……”

    离开了马家,赵发走了几步,就抵达了自己租的房子。

    这是一间厢房,一张床,一个火灶,一张桌子,极其狭小。

    本来他是不想租房的,住在营寨好的很。

    但往来交流需要。

    同时,每个月三天的休沐,小屋对他来说也是个休息的好地方,隔绝了营寨中的紧张氛围,人也放松了。

    而且他还听说,朝廷似乎决定将京营每月三天的休沐,扩充到五天。

    冬至日后朝廷封衙,但京营却不得歇,过年期间京营三班轮休,时刻保持大部分的军队在营。

    人均五天年假,很是能舒缓军心。

    赵发将吊起的锅打开,浓粥冒泡,他撕了几片腊rou丝进去,香味更加浓厚了。

    打开了一本千字文,他认真地背着字。

    士兵必须认识六百个字,而伍长什长等军官,则是八百字。

    而想爬到队正,就要学会读军令。两千字是必须的。

    升官的前提就是识字。

    “唉,我要是队正就好了,买房子就很简单……”

    他苦恼地挠了挠头,然后又憨笑起来:“等媳妇来了,就能生娃,到时候买房,就是京城人了。”

    此时,顺天府尹衙门。

    作为顺天府尹,年已六十有五的杨廷鉴是崇祯十六年的状元,但在封衙时期却不得闲。

    毕竟京畿无小事。

    他两鬓白霜,提笔书写,一旁的丫鬟则研磨墨水,怕被冻住了。

    忽然,钱谷师爷则推门而入。

    “东翁,最近市面粮价稳定,rou,柴,盐,醋等增长不大,百姓们倒是能过上个好年!”

    “那便好!”杨廷鉴点点头,放下笔道:“满朝文武,就数我最忙,过年也不能将歇,cao不完的心啊!”

    师爷笑着奉承道:“您老在京城,陛下才能睡的安稳。”

    “休要拔高我!”杨廷鉴摇头:“当了这个顺天府尹,我得少活十年。”

    “怎么着?又有事?”

    “朝廷之前提出的暂住证之事,一开始倒是推行顺利,但已经演变为形式,只要花点小钱就能办。”

    师爷愤愤不平道:“如今更是变为苛政,成了敛财的工具,府库中不得分毫!”

    “这事?”杨廷鉴捋了捋胡须,陷入了思考:“如今京城有多少人?”

    “暂住证变为废纸,谁也不晓得。大概有百万吧!”

    师爷随口道:“毕竟光是京营就有二十万,加上其家眷,就占了京城的六成了。”

    “京城人口迫在眉睫!”杨廷鉴意识到,北京的人口不能继续膨胀下去了。

    地方供养压力太大了,让人心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