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_第十一章昆仑奴(最后一天求月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昆仑奴(最后一天求月票) (第1/2页)

    大明世祖正文卷第十一章昆仑奴“快,快过来!”

    金山县城门口,几个身着布衣的女子哆唆了几下,在一个大汉的呼唤下,缓缓而去。

    金山县之前是金山卫,在绍武初年,废除天下所有的卫所,更易为县、镇,这里也就设置了衙门。

    曾经的军户们,也多成了民户,要么打鱼,要么种地,日子倒是快活了许多。

    “赵哥,你可是我表哥,莫要骗我哦!”其中一女子扭捏着手帕,望了一眼排成队的城门口,在大汉身边道。

    “骗你干嘛,跟我来!”

    大汉毫不畏惧地在前带路,几个女子在后小心翼翼地跟随。

    “兄弟!”队伍很快,大汉贴近门兵,塞了两块银圆。

    “你这可是三个人!”守兵撇了一眼那三个布衣女子,努了努嘴。

    “怎么涨价了?”

    “都在涨,不给就走!”守兵懒得言语。

    没路引,可不得任人宰割?

    大汉咬着牙,又塞了一块银圆,这才放行。

    这般,一男三女才入得城池。

    将其带到县城后,拐了个弯,才抵达一片机杼声处。

    一个幌子飘着:名德制帽坊。

    几女被带入内,颇有几分慌张的任人摆布。

    管事走过来,问了几下针织技术,这才放行。

    他看着大汉,摇头道:“怎么才三个?”

    “章爷,么得办法,嘉兴府女工也少,更别说来到松江府了,我好说歹说才带过来。”

    大汉哭丧着脸道:“还有一个是我的表妹呢,不然根本就不会来!”

    “算了,有好比没有!”

    管事摇头,从怀中掏出钱袋来,数出十五枚银圆与他。

    后者双手托起,双目紧紧盯着,舍不得放开。

    可惜,怎么等也见不到银圆下落。

    “记着,下一次最少要五个人,不然一个才给你四块钱!”

    哗啦啦!

    银圆落下,清脆的响声极其悦耳。

    “哪能啊!”大汉笑容满面:“有了钱,我得继续使把劲……”

    待其走后,管事则扭头离去,见到了正在哼唱越剧的老板。

    其中的腔调自不必提,反正全部都是感情。

    “好!”管事大声叫好,手掌都拍红了。

    “嘿,也就那样!”老板脱下披风:“秋天到了,咱们帽坊如何?”

    “刚才送来了三个,倒是勉强能会。”

    “多少钱?八块!”

    “忒贵了!”老板胖脸一皱,心疼不已:“快是四个月的月钱了。”

    “没办法,女工都快没了。”

    管事也是满脸苦恼:“咱们家的帽子可不能耽误了。”

    “只有去别的地方开场了……”

    这边,小兰在表哥走后,就被几个女子领着去到了去了宿舍:

    黑色带泥的门窗打开,首先就是阳光下的灰尘,让人忍不不住咳嗽起来。

    入目一瞧,一个大长铺映入眼帘。

    近三丈长的硬土搭建的床上,多数铺着凉席,上面再还一层被子,虽然都是薄棉被,但比家里强太多了。

    “一个月两块钱,包吃住!”

    “早上辰时起,晚上酉时停工,无故不得请假……”

    女人凶神恶煞,满脸横rou,一看就不好惹,她颇有几分不耐烦:

    “记着,别打架,别偷东西,别大吵大闹,早上记得早起……”

    到了中午,杂粮米饭配咸菜,加上土豆丝,大白菜,让三女吃得个饱。

    “小兰,来这里太值了……”

    另外两个女伴则高兴道:“要是天天能吃饱饭,还能攒嫁妆……”

    小兰则点点头。

    她在老家属于娘不亲爹不爱,就指望着长大嫁人,甚至还准备换婚。

    在江南,若是没有嫁妆,女子在娘家就难了,也绝找不到匹配的男人。

    这般,她才听从表哥的建议出来打工,到时候攒嫁妆回去。

    下午,三人就凑和着上了场。

    “记着,这羊毛要缝在里面,不能漏了……”

    “两个耳帘要有扣子!”

    小兰忙碌了一下午,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做毡帽。

    里面填着羊毛,重的很,又暖和,在东北和绥远,察哈尔等地很是畅销。

    “姐,一个帽子能卖多少钱?”

    一旁的女子则低声道:“一个最少得两毫钱呢!”

    小兰大吃一惊。

    她一下午能做十个,一天就是二十个,那岂不是四块钱?

    一个月是多少?

    她一个月也才两块钱啊!

    傍晚,劳累一天的她回到了宿舍,筋疲力竭,腰酸背痛,年轻的身体一时间还不适应。

    晚餐只有一张菜饼和一碗粥,勉强填饱肚子。

    而令她不解的事,几个室友则在吃着rou饼。

    “那是人家的男人送来的。”

    睡在附近的女人羡慕道:“提前订了亲,舍不得她受累。”

    “那么好?”小兰同样羡慕。

    “人家这是惦记嫁妆呢!”女人没好气道:“干了三年了,几十块钱,能买好几块地呢……”

    就在这一阵羡慕中,突然传来女管事的吼声:“赵翠花,你爹找你!”

    一个苗条的女人起身,踏着鞋,满脸不耐烦:“知道了!”

    片刻后,她臭着一张脸回来了。

    “怎么了?”小兰不解。

    “她爹和哥就是个懒坯子,就指望着她养活着,干了两年了,钱都被花光了,哪有嫁妆?”

    大姐看着她,劝道:“小兰,你家要是也这样,就趁早嫁出去,到时候存钱养儿子,不比养兄嫂强?”

    一天接受了太多信息,小兰脑子都转不过来了,她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但她牢牢记住一件事,趁早嫁人……

    随着秋天的到来,偌大的北方日趋变冷了,作为衣被天下的松江府,订单如同雪花一般的袭来。

    多年的太平时日,让北方也积累的不少的财富,尤其是草原的牛羊,皮草,东北的粮食,木材,草药等随着海运南下,交流日趋频繁。

    人口和财富的激增,让消费能力大涨,自然而然对衣物的要求就多了起来。

    这样的市场下,棉布,麻布应声而涨。

    这也就罢了,毕竟能用钱买到了,都不算啥。

    江苏不够就去安徽买,再不济去江西,湖北。

    但受限于交通环境,以及路引制度,用工荒席卷了整个松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