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_第四十八章冲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冲突 (第1/2页)

    大明世祖正文卷第四十八章冲突寒风吹拂,雪花飞扬,将整个玉京城笼罩,士兵们对于积雪熟视无睹,哆嗦着烤着火,渡过这艰难时刻。

    寥寥几个行人,脚步沉重,跋涉而行,见到城门的时候,露出轻松之色。

    城门口,一只骑兵纵马而来,他脸色苍白,待见到城门上玉京城三个字后,立马欢喜:“急报,急报——”

    守兵们自然不敢怠慢,连忙让其进入。

    很快,骑兵来到了王宫。

    “该死,是西京的消息。”

    偏殿中的贾代化气急,瞅着这上面的军情,忍不住道:“王上去哪了?”

    “去城西访学宫了。”

    “去,将王上找回来!”

    贾代化沉声道:“尽快。”

    城西,朱存恒走在道路上,显得很是悠闲。

    在冬天,整个辽国也会陷入停滞中,比北京城还要寒冷,可谓是酷寒。

    但同时,夏天又颇为燥热,如同沙漠一般煎熬,着实不是个好去处。

    但没办法,这就是他的辽国。

    不过,掌握如此大国,些许的苦楚又算不了什么。

    毕竟作为一国之君,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都无法侵袭他。

    在这冬天,开门的商铺有很多,而特别热闹的莫过于粮铺和盐铺了,当然还包括煤矿。

    辽国也是有煤的。

    “三十万众,玉京城人又多了。”

    对于京城人口增多,朱存恒是欢喜的。

    因为偌大的辽国,只有两个中心,一个是布哈拉城,也被改名为西京,一个是撒马尔罕,如今成了玉京。

    如今迁都到玉京城,那么对于旧京布哈拉来说,就有难以控制的损失:人口外流。

    仅仅是文武百官以及宫廷,驻军,就超过十万人,经此一役,布哈拉的人口只有七八万。

    但这没有办法,辽国只能有一个中心,而那些旧贵族旧势力云集的布哈拉城,是绝对不适合作为京城。

    瞅着热闹的街道,朱存恒脸上露出笑容。

    “让开,贵族老爷的车也是你们能碰的?”

    忽然,一辆马车快速驶来,其挂着蓝绸,镂空雕刻,珠宝镶嵌,它有鲜明的明人装饰。

    显而易见,他是明人。

    马车上,豪奴穿着羊皮大衣,带着毡帽,脸上满是豪横:“一个个贱民,一点眼色劲都没有。”

    马车呼啸而过,溅起了许多的泥雪,路过的行人敢怒不敢言。

    待其走后,一个个唾骂着:

    “该死的走狗,安拉不会庇佑你的。”

    “可恶的明人——”

    虽然听不大懂,但几个月来的进修,却让辽王对于突厥语一知半解,勉强知道不是好话。

    路人见他汉人相貌,立马就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

    进了一间酒肆,人声鼎沸,羊rou火锅香飘屋外,他鼻子忍不住抽了抽,好浓厚的烟火气。

    门口,路过的行人纷纷捂住嘴鼻,做出祷告状,然后就无声的痛骂起来。

    酒香四溢啊!

    “客官,您要几斤羊rou?”

    小二热情地过来接待,是纯粹的汉人样式。

    “城里何时有酒肆了?”

    辽王一屁股坐下,点了三斤羊rou。

    “嗐,他那安啦管不到咱们明人,咱也不信教,吃酒它还管?”

    小二不以为意道。

    在和平教的规矩中,是不允许喝酒的,也不允许吃猪rou,但偏偏汉人以猪rou为主,酒是片刻不离。

    无形之中两者就有了冲突。

    而作为辽王,他缩在王宫里喝酒吃rou,谁也管不到他,但那些酒肆则是正儿八经得挑战普通信徒了。

    “没人抗议?”

    “怎么会没有?”小二轻蔑道:“几个教士,带着一些汉子闯进来,叽里咕噜的说了一堆,但没管用。”

    “衙门的人一来,全部都抓了起来。”

    “自此以后,谁再敢来放肆?”

    辽王笑了笑,看着火锅被抬过来,被切城片的羊rou让人胃口大增。

    他夹一片烫了下,味道确实可以,羊膻味很淡。

    “你们打官司那么容易?”

    “当然。”小二趁这时候没人,拍着胸脯道:“咱们虚什么?也不瞧瞧那王宫里坐的是谁?”

    “辽王殿下,当今大明皇帝第四子,如今辽国的大王,那些鞑子们不过是贱民,浑身羊膻味,活该被驾驭。”

    “咱这汉人,在辽国就是人上人,衙门里谁敢不重视,保不齐拐了拐,就能到朝廷呢!”

    “兄弟是来经商的吧?我与你说,这辽国还是真来对了,谁敢骗你,直接报官!”

    说到最后,他低声道:“就算没被骗,也能讹两钱花花,咱衙门里都有人。”

    听到这,辽王的笑容渐收,他吃了几片羊rou后就没了胃口,指使几个侍卫去吃。

    他起身,耳目都是汉话,虽然都是南腔北调,但万变不离其宗,大抵是能知道是方言。

    “咱们就得吃正经的大米饭!”

    “还是苏绸才能做衣裳,那土布别提多别扭了?”

    “女人出门得罩纱布,这倒是方便了…”

    面对闲逛的他,所有人都很热情,态度极好,久违的他竟然生起了一股乡土情。

    “在辽国,天南地北的汉人,竟也亲善起来!”

    辽王叹了口气,离开了酒肆。

    “不,这不过是抱团取暖罢了,还有利益纠葛。”

    乡党,在玉京城渐起,汉人们已然以高人一等自居,瞧不起鞑靼人。

    为了不耽误时间,他乘上了马车,来到了学宫。

    这是为了施行教化之道,特地设置的学校,专门教化普通人读书。

    并非什么幼童,而是一些十三四岁的少年,约莫有三五百人。

    学习诗三百,千字文,再到儒家经典。

    这些人是他未来的官僚。

    学宫附近,书肆两三间,售卖文房四宝和书籍。

    他本以为客人稀疏,但却没想到许多的客人。

    初步一看,竟然多是那些衣衫华丽的土著贵族,或者学者。

    售卖最多的,莫过于翻译过来的四书五经。

    之前的布哈拉汗国是以突厥语为本,在整个西域很是流行,安西的南疆也不例外。

    也是如此,辽国直接把南疆翻译的四书五经拿过来即可,倒是方便了。

    这是为了教化那些成年的贵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