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_第三十八章教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教化 (第1/2页)

    大明世祖正文卷第三十八章教化秦国,河内城。

    随着旱季的到来,整个秦国陷入到了一片繁忙之中,城内的人潮涌动,争相去往了城西。

    王驾而行,文武百官紧随其后,面色严肃,不敢有丝毫的逾矩。

    待车停后,秦王出现在众人面前,神色自若。

    在他面前的,则是一座庞大的殿宇,略逊色于王宫,占地面积近五十亩。

    偌大的西城,几乎是为衬托其而设的。

    众人抬目一瞧:至圣先师。

    阳光照射下,这四个大字闪闪发光。

    偌大的福子庙,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

    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

    学宫不必提,那是秦国的国子监。

    而贡院,则是秦国的贡院。

    砖瓦搭建的老棚空间增加了一倍有余,可以容纳考生坐躺,舒展睡姿。

    同时,考棚的家具,也基本上都是由竹子拼成,可谓是舒服太多。

    此时,在大门口迎接的,则是衍圣郡公,孔兴域,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当代衍圣公孔毓圻的叔叔。

    可以说,其辈分还是较高的。

    与他同行的,还有曾氏,孟氏等贤裔。

    教化之道,怎能缺了孔家。

    大明的衍圣公爵位,南北孔庙相继而承,没有谁愿意来海外就任,教化蛮夷。

    皇帝岂能忍?

    于是直接抽出孔家嫡系后裔,直接打包来到了秦国,让其成为文教之首:

    衍圣郡公。

    孔家就像是读书人的招牌,只要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位,就得拜孔家。

    由此,让孔氏掌管文脉,对于秦王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而龙虎山的张家,已然启程不日就会抵达河内,建立正一分支。

    除此以外,禅教等宗教嫡系,也会派遣破手南下,进行传教大业,从而捍卫大明的胜利果实,将秦国彻底同化。

    “殿下,贡院的考棚,有近两千座,无有臭号,雨号,足以支持我秦国百年了。”

    孔兴域陪着秦王上完香后,就带着这位秦国的君主来到了隔壁的贡院,察看起了考棚情况。

    秦王逛一圈,随口道:“去年我秦国有考生千人,时间累积下,十年后怕是两千都打不住,得留下空余进行扩建。”

    “是!”

    “国子监多少监生?”

    一旁的礼曹判书忙站出来:“禀殿下,国子监在读的监生约莫五百居奇。”

    “太少。”秦王摇摇头,一边有些一边思量。

    除了读书人较少的原因外,莫过于监生的环境较为严苛,一举一动都有规矩束缚。

    但监生又很重要。

    进士是三年一取,而监生可以随时可以录取,数量不限。

    然后国子监可以直接培训其为官之地,让其充任地方官吏。

    进士为主官,坐堂官,而监生为佐贰官。

    这样一来,监生就可以取代大明的省试,节省了大量的资源。

    “着令,监生每月可领粮一石,银一毫,以资其就学。”

    “是!”礼部判书忙拍马屁:“殿下爱学,颇有古圣君之风范。”

    “哈哈哈!”秦王付之一笑,摇头道:“寡人有当今一成之德,就足以大治了。”

    数日后,武庙建成,秦王再次观礼,献上香火。

    随后数月,禅宗立庙庭于三岛山。

    旋即,道家张家同样立道脉于三岛山。

    纷纷扬扬之中,数十家佛、道之庙在秦国河内设立法脉,招收弟子门人。

    甚至,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四大书院,也被迫建立分院,招收本地学生。

    一时间,整个秦国文道大昌。

    ……

    高棉,金边。

    高不过两丈的土墙已经凹凸不平,残缺不全,连为一体的城墙,却已经坍塌了一角,可容马车而行。

    城墙上,尸体横行,血迹斑斑,旗帜垂倒,可谓是一败涂地。

    缺口处,残存的士兵们互相依靠,排成两列,脸上满是迷茫,空出了道路。

    而在城外,一只五千人左右的大军,正排着队列,好整以暇。

    士兵们身着细麻漂染的黑红色军袍,脖颈处系着红色三角巾,显得格外的耀眼。

    巴勇将脑袋上的斗笠被提在手中,使得头顶上的太阳没有那么闷热,又借故扇了扇风,饮了一口腰间的盐水,干渴的嘴唇这才湿润了些:

    “格老子的,怎地这般慢?老子都等饿了。”

    一旁的汉子从怀中刚掏出野果,就被巴勇黑给抢了,不由低声骂道:“老巴子,你小子不厚道,怎学那鸟人?”

    “老喜欢夺食。”

    “哈哈哈!”巴勇不以为忤,反而从腰间又掏出一个小葫芦来,甩到了其手中。

    后者忙不迭地喝了一口,想再下嘴,就被拿回去了。

    “喝一口就得了。”巴勇低声道:“你那猫量,可不得倒了。”

    “嘿,好酒。”汉子嘿嘿笑着,黢黑的脸上露出几分憧憬:“这捞甚子高棉国总算是破了,接下来兄弟们就享福咯……”

    “什么酒rou,爵位田地,那是应有尽有。”

    听得这话,巴勇双眸也忍不住颤抖起来。

    他们这些京营老兵,之所以参加开拓藩国的大事,所为的不就是功名利禄吗?

    在大明,京营人数众多,机会甚少,而且也不会对他们这群三四十岁,即将退伍的老兵青睐。

    因此,出国而战就成了最佳选择。

    昔日秦国之战,数千京营老少功勋无数,能活下来的军官基本上都封了爵位,普通士兵也是获得土地财产,成为富家翁。

    甚至还能充实地方,担任官吏。

    毕竟京营的随军学堂是一直在办的,通识千字是必须的,基本上每个当了两三年的士兵,都算是粗通文字。

    正堂官做不的,佐贰官绰绰有余。

    而在这异国他乡,还有什么比这些士兵们更好的官僚?

    也是秦国这样的榜样力量,那些依旧心怀激荡的老兵们才敢报名南下,搏取富贵。

    随着金边城的即将陷落,对于众人来说,已然是收获季节,富贵就在眼前,怎能不高兴?

    作为主将的朱参同样高兴。

    此时他身披红袍,清风吹动,铠甲明亮,一眼望去就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