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蒲松龄(求月票) (第2/2页)
有南方的苏州评弹,弋阳腔、余姚腔、昆腔,您要是不喜欢,还有北边的秦腔,梆子,傀儡戏,皮影,说书,应有尽有。” “像是西厢记,紫钗记,窦娥冤,文姬入塞等,您可以点。” “嘿嘿,只要您出钱,就能看自己想看的。” “哦?多少钱点一曲?” “不多,五十块银圆即可。”伙计恭维道:“像您这样的大户公子,一餐饭钱而已。” 朱存渠呵呵一笑:“你下去吧!” 伙计恋恋不舍而去。 好嘛,五十块银圆,够在京城买间房了,足够中产之家在京城吃嚼一年了。 明摆着是欺负那些耍脸皮的贵公子。 刚落座,就伙计送上花篮:“赵公子送花篮一个,唱腔优美,绕梁三尺——” 窗台上的三人自然拜下谢赏。 “这花篮多少钱?” “爷,听说是十块银圆。”侍卫低声道。 “真是……”朱存渠摇摇头,这群公子哥玩的实在是花了。 随即,凤阳花鼓落幕,三人谢走。 这时候,大幕拉开。 只见报幕人朗声道:“今日新戏,罗刹海市。” 旋即不久,就听到朗读声:马骥,字龙媒,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 之后,大幕掀开,一个相貌英俊的的男人站在船上,表明他在海上航行。 而令朱存渠惊诧的是,旁音竟然真的有海浪声,半截船头也仿制的极像,可谓是达到了模糊人眼的境地,仿佛人家真的在海上。 之后,罗刹国到了…… 颠倒的国度,以丑为美,让人惊奇不已。 许多人看得新奇故事,很是过瘾,而朱存渠却到了其中的讽刺: 世间浑浊,红尘滚滚,鱼龙混杂,颠倒黑白就是数不胜数。 这虽然取之新奇,但实为讽刺。 一场罗刹海市,演了一个时辰,采用的多是普通的弋阳腔,唱段却没什么,唯独道路和化妆却极其仿真。 深刻诠释了罗刹国的丑像,栩栩如生,让人不知不觉的相信了真有这样的一个国度。 但朱存渠明白,罗刹国是真的存在,去国万里,高鼻深目,没有这般奇怪丑陋。 “罗刹海市,好,写的真好。” 朱存渠拍手叫好:“去,将编书的叫过来。” “是!” 同样观看自己作品初登舞台的蒲松龄,正站在二楼,几碟点心动也没动,双目直愣愣的盯着。 待演绎结束后,他观看四周,观众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讨论着,对于新奇的罗刹海市依旧留恋。 但就像普通的神话剧一样,只有好奇,而无思考。 这与他的原意不符。 也许是与长安戏楼不匹? 能够演出就已经算不错了,偌大的北京城,只有长安戏楼最喜欢新奇的玩意,敢为天下先,演别人未演过的新剧。 而其他的戏楼,只会唱那老剧,稳妥是稳妥,但对新人来说就不友好了。 就在他愣神之际,伙计跑过来:“蒲先生,三楼的贵客想见你,指头缝露出的,就够咱们吃三年的了。” “是!”蒲松龄一愣,他倒是没了文人的矜持。 连续数次乡试不举,完全消磨了他心中的傲气,养家糊口就成了必要。 之前编的故事被友人带到京城,卖了个好价钱,他这才从山东入京,寻个出路。 在他看来,绍武的科举改革,将八股文从乡试之中剔除,完全是不合乎情理,十年寒窗苦读白费,又要重新读书。 这才是造就他不第的原因。 二楼没有包厢,各个桌子有序排列,顶多是蚕豆,瓜子,而三楼则是包厢,糕点精贵。 “您是罗刹海市的作者?” “在下蒲松龄,不才以此谋生。” “很好。”朱存渠笑道:“这处戏写的着实不错,世间浑浊,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者不可胜数,这罗刹海市虽在书中,但却遍及天下。” “先生讽今,实乃登峰造极也。” 蒲松龄大喜,终于有一个懂得欣赏自己的了。 了解到蒲松龄是山东人,乡试不第,朱谊一松了口气,笑道:“乡试缺了些运道,先生若是不计较,某在东北还有这关系,黑龙江那里正缺干吏。” “待到三五年,先生何怕一个知县不得?” 蒲松龄感激不尽,但却言语事关前途,需要回去思虑一番才能做决定。 朱存渠不以为意。 “不识好歹。”侍卫不屑道。 “人家到底是秀才,还想着当举人,再不济,通过省试,也有机会做官,去东北吃苦,还不知道能回来不!” 朱存渠轻声道:“正所谓交浅言深,我算是犯了这个忌讳了。” 言罢,他就没了心思,回到东宫。 一岁多的长子,已然会走路,颤颤巍巍,rou嘟嘟的,活泼可爱,太子分外欢喜。 徘徊了几天后,他带着东宫人手,去向了避暑山庄。 皇帝依旧衣服轻松自在的模样,面色年轻,脸色红润,仿佛是三十岁的人,而不是四十岁, 朱存渠见之,心中一叹,父皇的身子,真是的康健啊,怕不是能活到七八十吧! 若是与太祖他老人家差不多,那我岂不是惨了? 想到还要当二三十年的太子,朱存渠心中的喜悦之情,立马就消散了泰半。 “你去东北多时,怎么才一个女人怀孕?” 朱谊汐见到太子的那一刻,脸色微产,语气都不怎么好了。 “堂堂的大明太子,子嗣如此的单薄,北极城治理的更好有什么用?你要记住,我让你去磨练的,不指望出什么成绩。” “如今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繁衍子嗣,让嫡支繁盛,这一点重于一切。” “儿臣知道了。” 面对皇帝劈头盖脸的呵斥,太子硬着头皮应下,满脸的羞愧。 好嘛,您看前两天又让人怀上了,我怎能跟您比? 这般,父子之间的距离感突然就消散了七七八八。 让太子起来,朱谊汐随口介绍了安徽发生的这场劫银案:“太子怎么看?” “儿臣以为,这件事中必有蹊跷。” 太子知道这是考校自己了,立马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最新网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