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安民仓 (第2/2页)
而落。 可是,对于河南部分地区来说,这是个灾年。 黄河水一如既往地泛滥开来,开封府数县受灾,饥荒民众达数万。 即使河南巡抚迅速救灾,拨款十万,但不知多少人屋产被淹,妻离子散。 安身立命的土地,也就此成了泥地。 就算是洪水退去,到时候被淹没的土地,也会成为盐碱地,肥力大减,根本就收获不了多少粮食。 一时间,戾气丛生。 河南巡抚徐梦龙,带着布政使等人,来到了省仓,也就是留贮所在。 在历朝历代,省级衙门是没有财政大权的,因为他们基本上都属于京官,代官。 直到雍正年间,才有留贮可用。 换句话说,就是巡抚这类地方大员,根本就没有财力和物力进行救援,而是让各县自理。 地方的巡抚,则兼全省救灾赈济差遣,专门负责对灾害的救济工作。 至于钱财,就是从绍武八年起,朝廷定下来留贮政策。 即,对商税进行分成。 五成商税上缴朝廷,三成留作地方自用,剩余的两成,则是省级的留贮。 越是商业发达的行省,地方财政就越宽裕,越能救济灾民。 如江苏,每年商税上缴一两千万,每年省留贮达到了两三百万块。 这笔钱除了救灾之外,只能用于修葺官道、疏通建设河堤,借支军饷、举善祭贤。 而如今河南省多年来的繁衍,昔日千里无鸡鸣的场面已然无存,恢复到了往昔的繁华。 去年河南省人口达到了千万,商税的规模超过八百万,每年的留贮都会超过百万。 这笔庞大的数目,无论是入库,还是管理,都需要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三人亲自盖章签字,不得任意挪用。 而且,凡动用五百块以上,则要上奏朝廷报备。 “请——” 徐梦龙当先一步,打开仆人手中的钥木匣,取出钥匙。 第一把锁打开。 然后就是布政使,按察使。 三把钥匙骑开,这座仓库才算开启。 阳光摄入,灰尘四起。 咳嗽了好一阵子,才算是安生。 衙役们鱼贯而入,印入眼帘的就是数十个木箱,打开一看,尽是银圆。 “三县洪灾,应该取用十万块就够了吧!”布政使满脸不舍道。 “不够。”徐梦龙摇头道:“虽然秋收粮贱,但没有土地抢种杂粮也来不及了,数万众至少要吃食三四月之粮。” “而且,还要整修河堤,三十万块银圆才行。” 按察使表示认可,布政使只能认命。 三十万块银圆出库,有的贪,有的剥,最后还是让难民们喘了口气。 徐梦龙感慨道:“幸之乃秋收,若是粮荒时,怕是徒有钱而无粮啊!” 这般想着,他就写了一封奏疏,直达京城。 《议预仓疏》 不消七八日的功夫,河南受灾,动用留贮银救灾之事,朝野皆闻。 而这封奏疏,则直接到达了皇帝的桌桉。 朱谊汐看着这等长达两千字的奏疏,一时间颇为感慨。 其将预备仓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述说明白。 在明初,洪武年间创建了预备仓制度。 预备仓,就是富年采粮,荒年救济,秋收储粮,青黄不接时借贷百姓。 表面上来看确实是个好制度。 但这个就像保险,羊毛出在羊身上。 预备仓的钱财,总不可能从正税里出吧?自然而然百姓们就会被加征一笔钱,以作预备仓。 久而久之,反而成为了苛政。 而随着官场的腐败,预备仓制度自然就成了硕鼠们的天堂,钱袋。 哪怕明太祖让官督民办,成祖把预备仓从城外移到城内,但依旧避免不了预备仓被凿空。 到了隆庆年间,预备仓名存实亡。 晚明时期,起到救济作用,反而是民间自办的义仓。 士绅们捐粮,低息借贷给百姓,从而让义仓得以运行。 故而在民间,士绅们才是维护朝廷的基石,指望贪官们可不成。 而南方之所以长期保持稳定,这种义仓制度有着巨大贡献。 但义仓全凭自愿,一个不慎就会运行不了。 况且,只有荒年百姓们才会卖儿卖女,甚至卖田,地主们才有机会,名正言顺的兼并土地。 大部分地主怎么可能会发善心呢? 这种道德要求,没多少人能坚持住。 所以,徐梦龙言语,预备仓没落,朝廷赈济百姓需要粮食,而不能光凭借着钱财赈济。 有的时候,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其建议,在各县重新建立县仓,不再进行借贷业务,而是专门负责救济。 各县把每年盈余,或者是强制其购买五千至一万担粮,建立县仓。 实行知县负责制,按察使、御史巡查,从而让荒年有粮。 对此,朱谊汐表示赞赏。 在官场上,像是预备仓,义仓这种复杂的借贷业务,根本就不具有施行的可能。 知县小姨子来借粮,你敢找她还吗? 仅仅是赈济业务,倒是可实践一番。 “不过,县仓,太过于多了。” 不知道为何,朱谊汐就想起了粮库。 只要一到巡查粮库,各地粮库就会无缘无故着火,来一个死无对证。 失职和偷卖储备粮相比,实在是轻太多。 “况且,各县财政本就困难,哪有余力来建立县仓,这不是逼其去贪污吗?” 朱谊汐摇摇头,挑出了好几个毛病。 “故而,粮仓不必太多,多则杂,杂则不好管理,所以得少而精。” 他就心中想着,脑袋开始放空,按着简单方便的方向去想。 而且还要建立责任制,避免官员们互相推诿。 “所以,每府建立府仓,知府管理、巡抚监督。” “府仓的粮食,则由留贮采买,每年必要用一半的留贮购买粮食,丰富府库,让灾年有粮可赈济。” 至于粮食多了浪费了,这在此时却无可能。 虽然灾荒不可计,但时人都明白,每过三年必有一平年,五年必有一灾。 或许略有差异,但大致都是准的。 三、五年间,总会碰到旱灾或者涝灾等天灾,这是根本无法避免的。 “取名,安民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