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七章喜讯 (第2/2页)
厚,自然让他衣食无忧。 故而,他租了个二进小院子,住着一家人和学生,倒是也其乐融融。 刚坐着马车回到家中,就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荚 黄宗羲穿着长袍,带着方巾,犹如一个老儒生,脸上的书卷气不减分毫,但又贫,多添了几分官色。 顾炎武瞅着他神采飞扬,倒是不由得笑道。 黄宗羲揽着其胳膊,向院内走去: 只见他嘴唇一翘,胡须腾起,几乎快戳到了鼻孔:荚 顾炎武虽然远离了朝廷,但到底也是读书人,对于朝廷的官职倒是清楚的很。 太仆寺卿,从三品衔。 被誉为小九卿。 如今侍郎为从二 品,尚书为正二品,其再往上爬,那就是八部侍郎了。 无论是哪一部,对于读书人来说,可谓是直接迈进了权力中心。 在前朝,小九卿职权太小,一直是养老摸鱼的地方,而在如今的绍武朝,却是踏板。 甚至官场上流传:地方劳累过多,在小九卿任上休息,顺便熟识官场。荚 实际上,却是继续磨砺其心志。 如今八部侍郎,七成都是小九卿担任,可谓是前途远大。 黄宗羲自然是骄傲的很。 顾炎武叹道: 黄宗羲感慨道。 荚 黄宗羲翻了个白眼: 说到这,黄宗羲无奈道: 听得其言语,顾炎武才恍然。 原来在安西,由于北疆和南疆地域和文化,乃至于人种差异,故而安西选择分而治之的手段。 换句话来说,名为一省,实际上却是两省。荚 北官南任,南官北任,互相参杂,从而维护大明的统治。 没办法,相较于蒙古人和叶尔羌人,汉人实在是太少了,不得不大小相制。 也如此,安西省由两个布政使处理民政,算得上是稀奇的。 当然,按察使、学正等,都是一个。 由于治民手段高明,再加上进士出身,所以得到吏部的看好,直接入京为官。 黄宗羲与顾炎武坐下。荚 他神情复杂道: 顾炎武莞尔而笑。 吃尽了苦头,黄宗羲才回到北京。 但是,却发现,早在他两个月前,郑森这家伙,就已经担任兵部侍郎了。 黄宗羲得知时,差点背过气去。 但没办法,郑森的勋贵出身,再加上其受皇帝宠幸,得以出使琉球群岛,从而为大明多了一个琉球府。 这般功勋,让他的底蕴愈发的雄厚。荚 知府,分守道,按察使,兵部侍郎,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 黄宗羲点头: 言罢,两人互诉这些年来的事情,倒是越聊越热闹。 顾炎武郑重道: 黄宗羲先是一惊,然后迫不及待地问道: 荚 顾炎武摇头苦笑: 很显然,如今这般闲适的生活,让他冷却了为官的心思。 黄宗羲还要再劝,但顾炎武却直接道: 六十致仕,这是官场明规则。 但潜规则是,四品以下的官吏,五十岁左右就要求其致仕了。 年纪 那么大,学习能力就弱,等观政结束,怕不是直接嗝屁了。 甚至在会试中,年岁超过四十的考生,除非文章非常出色,分数高,不然的话就是直接罢黜。荚 虽然略显残忍,但对于官场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而致仕对于八部堂官,内阁阁老们来说,等若于无。 一般情况下,皇帝必然是要留用的,他们还能干几年。 臣子这玩意,新不如旧,信任这玩意儿可不好培养。 等到天擦黑时,一辆马车停靠在宅门外。 随后,王夫之那张留有疤痕的脸,就印入两人眼帘。 现年四十五岁的王夫之,精力旺盛,见到黄、顾二人,更是哈哈一笑:荚 顾炎武直接道: 随后,他又道: 大理寺少卿,正四品。 而且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并列为三司,重要性远大于太仆寺。 脸上有个救父的疤,真实太重要了。 这一刻,黄宗羲羡慕的满肚子泉水。荚 合着他这一趟安西十年,约等于没跑。 王夫之一屁股坐下,道: 黄宗羲百味杂陈。 王夫之高兴道。 此时的,玉泉山庄。 奔袭数千里的信使,终于将西北的捷报给送到了。荚 朱谊一摊开纸,观阅一番,就是大笑。 布哈拉那位置,虽然他不知道未来属于中亚那个国家,但却明白,那里是亚洲的十字路口。 向北是哈萨克,东是安西,南是波斯和莫卧儿王朝,西边则是黑海。 辽国要是钉住,无论是向哪里用兵,将来都是极其方便的。 三四个伯爵封出去后,皇帝就思量片刻,再道: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