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_第七十八章见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八章见闻 (第2/2页)

郁葱葱,远远可以看到有三三两两的农民在其劳作。

    马蹄阵阵,车轮辚辚,偶有碎石子射在车厢,发出嘭嘭动静。

    皇帝微微一笑,叹道:

    看着太子和齐王,皇帝解释道:

    齐王直接道。

    皇帝微微摇头。

    太子则认真道:

    皇帝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然后又飞快的收敛:

    摸了摸儿子的脑袋,朱谊汐继续教子:

    说完,朱谊汐又转头,看向了太子:

    太子闻言,微微一

    怔。

    齐王惊呼。

    皇帝摆摆手,让他继续说下去。

    朱存渠松了口气,感受到皇帝的纵容,他大着胆子继续道:

    朱谊汐鼓励道。

    「儿臣的意思,首先要颁发谕旨,严禁天下私人建造铁轨,违者严惩不贷。

    然后,就是让朝廷去主持铁轨,但户部的钱粮必然不足,在散去股份与地方的士绅,不仅不用耗费一分钱,就能让铁轨建成。」

    皇帝掀起了车帘。

    皇家夏车其实是四面敞开,纱巾围着便于透风观景,随着丫鬟见机,把纱巾挽起,就见马车不远的大片田野。

    庄稼和杂草一起疯长,农人成群下田用锄除草,有些躲避不及,都诚恐诚惶跪倒在路边,不停磕首。

    这些庶民褴褛的衣衫和麻木面孔让他想起电视剧的场面。

    虽然他可以毫不犹豫的说,终止了明末战乱,这是皇帝最大的功勋,同样,对于底层百姓来说,温饱问题还彻底未解决。

    毕竟和平,只是让人不会那么容易的死去罢了。

    有些话虽然残酷,但却不得不说:

    法律,是统治阶级维护利益的铁笼。

    前秦,王权与贵族共天下。

    两汉魏晋南北朝,皇权与门阀共天下,所以法律是服务于门阀的。

    唐宋之后,士绅阶级崛起,法律就是为士绅和王权服务。

    例如,肯定地方族权,宗族的司法,朝廷几乎不干涉。

    所以,那些推崇法家,鄙视儒家的人,如果真正意义上的让法家依法治国,不亚于作官僚士绅的爪牙。

    太子口齿清晰,话里话外,就没有普通人一丝的身影。

    什么方便百姓出行,解决交通困难等,都没有,只有利益,关于士绅的利益。

    这样的考虑,固然是没错的。

    但,现实就有些太过于冰冷。

    皇帝的口吻较为严肃:

    太子忙点头,恍然大悟。

    齐王见气氛严肃,立马笑道:

    太子叹道。

    皇帝笑道:

    这时候,父子三人又谈论起来了民间的故事,气氛和谐了许多。

    但朱谊汐却心中做起了决断。

    禁止私人营造铁轨,那么就是为了垄断权力。

    然后,皇帝和朝廷将主持分配。

    将铁轨的利益最大化,莫过于将其与大量的贵族、官僚,士绅联合,获得海量的资金扩建。

    这样一来,政毁人亡必然是

    不存在的,同时也会让铁路彻底的普及开来。

    中途,马车停了下来。

    皇帝下车,齐王和太子自然同下。

    车辆并不是朝着直线行进,而是绕了一圈,在附近的村落转悠着,但基本上不离开官道三十里。

    茅草屋,布衣短衫,男女老少,相貌虽然不一,但多以黝黑示人,与北京城中的白皙百姓,可谓是天壤之别。

    随便一处村落,最为宽大的,莫过于祠堂了。

    宗祠文化的根深蒂固。

    太子和齐王沉默着,浏览完了一座又一座的村落,心情沉重。

    可以想象,几乎九成的百姓,都挣扎在温饱线上,甚至有了一家只有一件棉衣棉裤,谁出门谁穿。

    不过感到欣慰的是,最近几年都没有饿死人的。

    问其原因,族老张着无有几颗牙的嘴巴,笑道:

    太子忍不住道:

    老人摆摆手道:

    说到这里,老人忽然苦涩道:

    重新回到了官道,太子和齐王先陷入思绪中。

    民间疾苦,说的容易,但骤然见到,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家徒四壁,衣衫褴褛,这都是书本照入现实。

    朱谊汐倒是没什么,他看多了,带两个儿子来就是为见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