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_第四十九章驻蒙大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九章驻蒙大臣 (第2/2页)

切的一切,都是由主持。

    不过,数万明军在鸿厘寺和四王子部集结,根本就没有几个牧民敢放肆,唯一忧虑的则是钱粮问题。

    陈永福则在焦急的等待着吴三桂大军。

    如果失去了哲布尊丹巴,对于朝廷的漠北攻略来说是一场极大的损失。

    而显然,吴三桂并没有让他失望,很快就带领哲布尊丹巴回来了。

    而随着察珲多尔济的一同到来,那么土谢图汗部的精华被保留,翌日再回也是等闲。

    时隔多日,察珲多尔济终于喝到了酥油茶。

    但是等待他们的,却是长途奔袭:

    皇帝要接见他们。

    再次长途跋涉后,察珲多尔济与哲布尊丹巴来到了北京城。

    这是许多蒙古人一生都不曾来过的地界。

    朱谊汐在收到漠北大战的消息时,颇有几分造化弄人之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谁又能想到满清余烬复燃?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土谢图汗部和哲布尊丹巴都已经安全了。

    这将为大明的未来攻略占据极大的优势。

    一路上的震撼自不必提,迎接察珲多尔济的,则是北海郡王布达里。

    这位察哈尔部的汗王,依旧舍不得北京的繁华,在度过漫长的严冬之后,他回到了皇帝赏赐给他的府邸。

    皇帝也抓了他的壮丁,担任迎接的差事。

    土谢图汗部与察哈尔本就是远亲,林丹汗时代甚至还是隶属关

    系。

    察珲多尔济忍不住惊诧道。

    布达里翻起白眼,他凑过来,神情平淡:

    布达里骄傲道:

    皇帝接见哲布尊丹巴,而布达里则带着察珲多尔济游览北京城,两个蒙古人悠哉悠哉,仿佛度假。

    而内阁却没闲着,他们在钻研怎么帮助土谢图汗部回到漠北。

    与察哈尔部不同,其位于漠南地区,距离北京只有几百里的距离,而且水草丰茂,不仅能够放牧,而且还能开垦种田。

    漠北这地方不一样,太辽阔了。

    九成以上的土地都是半荒漠的草地,放牧是主要的生存方式,对于汉民来说不适宜。

    说白了,漠北诸部只能羁糜,而非漠南这种直接管束。

    王应熊沉声道:

    吕大器则瞪大眼:

    阎崇信摇头道:

    一时间,整个内阁陷入了争执。

    首辅赵舒则淡然地饮着茶水,目睹这几人的争执,不发一言。

    十几年来的掌权,让他的威望在朝廷仅次于皇帝,内阁几人即使联合起来,也只能勉强与他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他往往稳坐钓鱼台,目睹众人争吵,从而一锤定音。

    眼见吵了快一刻钟了,还不见答案,赵舒这才抬起头,略带有些许沙哑的嗓音响起:

    王应熊眯着眼睛:

    心中却是暗骂,戏看够了,开始下场了吧!

    说白了,就是为了避免心疼,派遣几千大军北上。

    要是事成了,那就再好不过。

    要是事不成,也算是尝试了,不会rou痛。

    这的确符合中庸之道。

    几人叹服,和稀泥的本事确实强

    而皇帝似乎知晓了情况,这时候派人召唤他们去往议事。

    坐在御桌前,朱谊汐沉声道:

    啪——

    说到此处,皇帝忍不住拍案而起:

    「绥远聚集了万帐的牧民,需要解决他们的放牧之地,同时也要想

    办法让土谢图汗重返漠北。」

    赵舒冷静向前一步,开口述说内阁的议事情况。

    皇帝嘀咕着,心中泛起了涟漪。

    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插手漠北,插手土谢图汗的机会,绝不能那么轻易放过。

    他不自觉地敲打起桌面,思索起来。

    内阁几人不敢发出一丝声音。

    满清在漠北的统治中心有两个,一个是乌苏里台将军府,一个是库伦大臣。

    乌苏里台将军负责管辖喀尔喀三部事宜,而库伦大臣则边务、互市、司法、驿站,主要是汉民通商,以及管束哲布尊丹巴喇嘛。

    就像是驻藏大臣的要金瓶掣签一样,库伦大臣也要主持哲布尊丹巴的金瓶掣签。

    我怎么把这事忘了?

    朱谊汐忍不住拍了拍脑袋,抬起头,朗声道:

    说着,他笑道:

    皇帝这番话,代表着大明深入漠北的展开统治,一如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一样。

    阎崇信拱手道。

    朱谊汐才收:

    很快,内阁几人就赞同了皇帝的计划,决定派遣大军入驻库伦,就以护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名义。

    其职责,就负责指挥喀尔喀诸部联合作战,对抗满清大军。

    政治上,其与土谢图汗、车臣汗、扎萨克汗平等;宗教上,规定负责守护哲布尊丹巴的安全,是保护者的形象。

    外交者,负责喀尔喀蒙古一切对外事宜;财政上严格管理财税,监制钱币,合理摊派租税徭役,等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