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大工程 (第1/2页)
没那么简单,高家堰之高,是为了蓄水清沙啊! 孙江站起身,长长地舒了口气。 黄河和淮河的关系,理解起来非常的简单。 黄河本来拥有一条宽敞的裤衩子,可以直接入海,然后人类作孽,让他裤衩子坏了,只能把淮河的裤衩子拿来穿上。 而淮河就光溜溜的,没有裤衩子入海,不得不淤积在洪泽湖,越憋越难受。 也因此,其改变淮河流域的气候,使得沃土变贫瘠之地。 而明清两朝为了避免运河被冲击,就不得不继续堵塞高家堰,迫使淮河水不得入海。 且这时候,黄河泥沙淤积严重,淮河这条裤衩子不够穿了。 所以这个时候,黄河和淮河的矛盾在于,淮河的河道被占,黄河嫌弃淮河河道狭窄。 这还不够,明清还利用淮河之积水来冲刷河道淤积。 黄河嫌弃河道窄,屡次要帮忙;淮河委屈巴巴在洪泽湖,怎么也入不了海。 这个时候,传统的种树只是加固河堤罢了,根本就管不了屁用。 那为何不让淮河入海? 于成龙丝毫不气馁,挺起胸膛道:据我所知,海运已超过了漕运,朝廷的钱粮七成都通过海运,即使运河堵塞又能如何? 至于百万漕工,其大半也转投海运了,朝廷可谓是轻装上阵。 黄河积沙怎么办?孙江反问道。 可是,我的少司空。于成龙苦口婆心道:如今是清水不够吗?束水攻沙的洪泽湖干涸了吗? 非也。 实因为淮河难入海,洪泽湖的水越来越高,隔三差五的就倾泻而出,里下河经常淹没了,涝灾成患,以至于百姓们畏河工如虎—— 里下河地区,指的是运河以东,淮河至长江之中的一片洼地,以兴化为中心,宝应、高邮、泰州,灌兴附近数个县。 据明史记载,大明两百余年,黄河仅在苏北和苏中地区,溃决四十五次,几乎每五六年就有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水灾。 小水灾更是不计其数。 仅在绍武二年,绍武七年,黄河丝毫不给皇帝的面子,在里下河地区就决两次。 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不见面。 一夜飞符开五坝,朝来屋顶已行舟。 以至于在兴化县以北,人为的塑造成一片无人区,根本就没有任何屋舍存在。 只要给淮河重新找一条入海河道,就能将那滔天之水泄掉。于成龙咬着牙道: 到时候我就不相信了,除了束水攻沙,就没有其他法子了。 孙江这才坐下,面露思考。 窗外的风雨不断地敲打着瓦砾,啪嗒啪嗒的声音似乎在直敲人心。 他明白,如果自己做出了决定,那么这两年的工部治沙方向,将会彻底地扭转。 至于皇帝,则不用担心。 皇帝不是全知全能的,他只会听从工部的分析,利好的一面呈现后,打钱安排就成了。 反而最麻烦是工部,内部的反对力量颇多,对于治淮、治黄各有想法。 半晌后,似乎察觉雨水都停了:你先坐。 孙江抬起头,面色严肃:你觉得应该怎么治水? 于成龙正襟危坐。 工部在洪武年间,设有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而随着政务的繁重,在绍武年间进行了增设。 增设了军械司,负责军械、器械的营造;增设监造司,负责官道、河道堤坝修理 。 建设司,统率工兵等事宜。 原先的都水司,则负责工程报销。 而监造司由于负责搭桥铺路,江河堤岸等事务,故而设立了三个郎中负责,分别是河道、官道、江道。 于成龙就属于河道郎中。 依下官之意,如今治水之策,只有两种。 一种是借用水道。 怎么讲?孙江直问。 将白马湖、犯光湖,与高邮湖相连,然后掘动运河,使得水流向清水湖,再扩宽白涂河道,直接沿着其河道口入海即可。 于成龙认真道。 好家伙,直接将沿途的各个河流湖泊打通,人为的塑造一条河道,然后让淮水借白涂河道入海。 这真的是一道大工程。。 白江浑身颤抖。 黄河竟然能借淮河的水道,淮河就能借白涂河水道——于成龙掷地有声道: 从此以后,淮河、黄河,井水不犯河水,里下河地区不再复忧黄河之患了。 孙江双手划过地图,在一路上的河流、湖泊来回抚摸,感慨其工程的巨大。 勾连这些湖泊河流并不算什么,关键是白涂河道必须要扩宽,起码要与原淮河相差无几。 于成龙坦然道:当然,朝廷在沿途湖泊,沟渠也要挖深—— 大概要多少银子? 若是三年计,十万河工,管吃住,只要五百万块就够了。 孙江陷入了思考。 这笔耗费大吗? 如果能彻底的解决水患,五百万块根本就不算什么。 不过他想知道另一个方法。 另一策是什么? 于成龙兴致很高,继续道:如果河道的挖掘工程量实在太大,那么也可以借用江道入海。 直接扩宽三河,让洪泽湖与高邮湖之间水道加深,然后借宝应湖,高邮湖,借用运河的入江河道,淮水就可直接入江。 长江水道极宽,区区淮水应当算不得什么。 这样一来,成本倒是极低,只要五十万块,半年足以。 占据运河水道,这可不行。 孙江摇头:你可不知道,运河的关水,每年有近三四百万块,财部要是知晓断了他们的财路,那就麻烦了。 那就只有再挖掘一条入江水道。 于成龙只能出口道:如此,成本恐怕要增至百万,时间要一年半。 世间哪得两般如愿之法?白江若有所思道。 他看着于成龙面带遗憾,不由笑道:放心,这般功劳,你是首功。 你接着继续勘测河道吧! 带着思路,孙江快马加鞭,乘船北上天津而去。 将所有的心思放在疏通淮河上,这是一项极具可行性的治水方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