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拆分户部 (第2/2页)
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但是高宏图二人却略带满意的离去。 不提多年的关系,就是张慎言的为人,也值得他们信赖。 夜间,王应熊也前来拜访。 相较于二人,王应熊则声音洪亮,眉眼之中略带得色,也没有想掩饰。 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粗犷的性格,当年因此吃了不少的亏。 张公之去,朝廷不胜遗憾。 王应熊叹道,随即又问候了其家人事,最后甚至拍着胸脯道:贵公子必然不会受 委屈。 见他如此,张慎言强忍着不满。 他是个方正的人,本想着交代一些治国之事,但没想到王应熊直接谈起了他的儿子,这简直是在对他的羞辱。 如此,岂能抵得过赵舒?怕不是被玩弄于鼓掌? 张慎言连连感叹。 对于独相,甚至是权相,文官系统都是极为排斥的。 因为皇帝让渡的权力就是那么多,权相太多,其他人就会吃得少,自然就会不满。 他怎么放心的下,将政治资源全部交给王应熊? 翌日,张慎言上言乞骸骨。 皇帝照例不准,并且赏赐了大量的财物,让他安度晚年。 并且,亲自接见了一番。 对于张慎言,朱谊汐一开始印象并不好,但后来才改善许多。 如果说首辅赵舒是圆滑中带着较真,那张慎言则方正,刚直,很少言行不一。 相较于许多人口不对心,一边要求重农,一边经商不误,他就直言不讳的要求恤商。 或许与他是山西人有关, 减少关卡剥削,打击吃卡拿要,严正赋税,从而取商税而用民。 例如,他一开始对于商税司很不满,以为像万历那样的税监,剥削蹂躏百姓,但后来得知真相后,却大为支持赞赏。 一把年纪,跟了自己***了,也算是关系不错。 除了诰命外,朱谊汐甚至准备最后给他升下爵位,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陛下—— 或许是放开了,张慎言老态毕露,他拱手,想要说些什么,却被皇帝制止,让人放了张椅子坐下。 你我君臣多年,何必如此拘礼? 朱谊汐一向尊老爱幼,他态度和蔼的跟他聊起了往日,湖广的幕府,南京的战事,以及如今的新政。 基本上是皇帝在说,偶尔张慎言插嘴,都是君臣相得。 走,殿中太热了,咱们找个凉快的地方去。 来到了一处凉亭,皇帝可惜道:再过月余,我就要去往玉泉山了,张卿家却要归乡。 待到下次见面,不知道是何时了。 这番话,让张慎言眼眶微红,颤抖得不行。 张卿一去,内阁只剩下三人,还得再添加一二,不知卿家可有举荐? 朱谊汐颇有几分感怀,直接问道。 张慎言是要退下来的人,他也没什么顾忌了,倒是直言道:依老臣之见,虽然宰相拔于州县,但督抚重臣如今还是不及八部尚书。 这倒是没错。 皇帝点头,督抚重臣们虽然官阶不低,但一跃入阁就有些吓人了,更何况还没有几个资历深的。 选择的余地,只能在八部尚书中。 臣以为,刑部尚书高宏图倒是不错。 我还以为卿会举荐王应熊呢! 朱谊汐略带诧异,毕竟昨天晚上两人相谈甚欢,拖到了半夜。 这个举荐可不太行。摇了摇头,他直言道: 高宏图资历不行,骤然登临次辅,怕是内阁要乱起来。 次辅位高权重,岂能私相授受?张慎言急了,咳嗽了几声,道:老臣以为,高宏图无论资历、能力,性格柔和,调理各方倒是适宜…… 五个人?皇帝瞬间明白了。 原来这是将那个四人组变成五人组。 他思量起来。 理论上来说,相权越分散,皇权就越集中。 当然,对于开国皇帝来说,就 算只有一个,他也不会害怕,照样能废。 不过,说到高宏图性格柔和,那就不免让他想起王应熊性格的直爽了。 这与内阁之中的吕大器相差仿佛。 这两人要是碰撞起来,那倒是热闹了。 还真得多几个柔和的人中和一下。 况且,高宏图毕竟年纪大了,入阁也忙不了几年,刚好满足一下他的宰相心思。 这是成人之美的好事,也不耽误皇帝收揽人心。 朕知道了。朱谊汐点点头:卿家的举荐,倒是极为妥当。 见到皇帝认可,张慎言这才放下了心。 随后,张慎言接连三次乞骸骨,连续两次留中不发,到了最后,皇帝这才不得不允许。 一些赏赐,自无不提。 旋即,圣旨一下,王应熊卸任户部尚书,直接入阁,拜为次辅。 而让人惊奇的是,刑部尚书高宏图竟然也入阁了,成了第五位阁老。 而最倒霉的,还属于吕大器。 无论是资历,还是什么,他都比不过高宏图,只能退居第五,还是排名老末。 内阁短时间内,立马就安定下来。 说来好玩,内阁五人之中,除了王应熊是四川人,其余的四人都是北方人。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依旧是个北人内阁。 官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许多人泪花洒下,送别了回山西养老的张慎言,然后就眼巴巴的瞧着内阁的动静。 无他,八部中,一下子就空出了两个位置,不知道多少人巴望着,想要上位一番。 谁知道,等待他们的,竟然又是一场出乎意料的圣旨——拆分。 没错,对户部的拆分。 早在几年前,皇帝就对户部臃肿格外的看不惯。 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它吞并了秦汉的少府,宋朝的三司,可谓是极其庞大。 如今王应熊已下来,皇帝自然就对其下手,毫不迟疑。 户部一分为三,分别是民政部,掌管土地、人口事宜;财政部,负责收税,预算。 而户部,则专门负责太仓,俸禄发钱,度支记账。 由此,八部变更为十部,分别是刑部、吏部、工部、礼部,兵部,户部,组织部、理藩院、民政部、财政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