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士绅 (第2/2页)
张岱闻言,为之一愣。 像他这样的大户人家,光是凭借着张家的声望,就能赚起大量的钱财,租金不算什么。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确是根本。 张岷叹道: 接下来,张汝懋则颤巍巍又道: 说着,另一人则站出来,朗读着县衙发来的文书,随后又招呼读书不多的人,开口解释道: 「凡是家中有功名的,就不 能在三世同堂,父子同居了,得分出来,另立门户——」 读过书的基本上没怎么发问,读书不多的倒尽是问题。 张岱对于《大明公报》长期订阅,早就明白了缘由根本。 虽然说父母在不分家,但朝廷却要求有功名的人家必须分家,另算一户。 这不只是家产分割的问题,还代表着户籍,名义上,他跟兄弟们,不再是一家人了。 议论到了最后,有功名的都留了下来。 粗略一看,秀才加举人,竟然有二十余人。 虽然是三五代人的集合,但也足够彰显张家的可怕。 张汝懋沉声道: 每届秀才一县才二十人,在浙江这样的地方,几乎是上百人抢一个名额,竞争压力极大。 他们倒是不害怕衙门,但就怕对手举报。 要是因为这点小事,就导致举业受阻,官道被截,这就得不偿失了。 一行人虽然百般不愿,但却只能承认现实。 回去的途中,张岱若有所思地说道。 张岷则附和道: 张岱叹了口气。 曾经他是多么的闲适,娈童美婢,飞鹰走狗,享受了半辈子的荣华富贵。 但是在甲申年,一切都变了。 朝廷没了,福王也没了,杭州监国的潞王也没了。 风起云涌之下,朝廷秩序崩坏,张家渐渐不稳。 在江浙地区,甚至有了抗租运动。 许多的佃户受到鼓动,开始大范围的袭击主家,要求减免租赁,甚至到了最后,直接公开抢劫。 张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殃及,动乱了好一阵子,根本就不敢出门,半年没有收到租子。 随着当今在南京登基,秩序才逐渐安稳。 到了这个时候,张岱才明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他才大彻大悟了一番,洗去了往日的浮躁。 张岷笑道: 张岱苦笑道: 张岷一笑,你怕是丢面子,与儿子一科吧! 这话,他倒是没说出口。 由于是会试,地方上倒是安稳,也没有什么文会,许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子侄亲朋祈福,各大寺庙道观香火旺盛。 文庙则更受期待。 而就在杭州、绍兴之间的萧山县,却爆发了一股民乱。 却说,一个名叫秦衡的读书人,只识得几百个大字,在乡下混着日子,租赁着十亩地为生。 来到县城,说出先生们讲着大明公报,说起了双减之事。 他一琢磨,自己家租着十亩地,要不是 自己见天的忙活,恐怕早就饿死了。 如果真的只有三成租赁,倒是能混一个温饱。 所以他一咬牙,买了一份公报,回家大肆宣扬,随即鼓足的勇气,向地主说了三成租金事。 这下,立马惹恼了其主家,不仅将他打了个半死,还将租出去的地全部收回,不准再种。 这下立马在乡下掀起了轩然大波。 除了他被打的事之外,减租减息的事也被传来。 在浙江,十农九佃,这项政策关切着他们的利益,多一口粮食就能够救活一个人。 更何况是减少近半的租金。 这下,秦衡鼓动着族亲,在乡里大肆宣扬此事,闹得萧县上下无所不知。 然后聚集了数百人,直接闯到主家,不仅抢掠了一番,还收回了往年的借据,大获人心。 这下,萧山县坐不住了,立马派遣了巡防营捉拿了此人,再次打个半死后,直接结案,报上死刑,送到了绍兴府。 而这时候,舆论沸腾,城里乡下都在讨论此事,都认为其人罪不至死。 许多出身底层的读书人送出来一大堆信,要求重审此案。 这下,轮到绍兴府和杭州坐蜡了。 随着舆论,这件事又闹到了整个江浙地区。 张岱闻言,也感到愤慨: 言罢,他竟然直接上书杭州,要求重审此案。 一个举人的书信,抵得上千言万语。 随着张岱的带头,许多秀才,举人们也纷纷写信,闹出了好大一通热闹。 一时间,张岱名声远扬,巷尾皆知。 杭州的省府见此,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思量许久。 浙江巡抚头疼了没几天,皇帝的谕旨就抵达了杭州,让整个浙江为之一震,官场大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