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章兵进南疆 (第1/2页)
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的因素有很多,但高一功觉得这场战争是必胜无疑的。 在外交上,因为支持卫拉特蒙古火器,导致其贸然攻破托木斯克城,导致罗刹人与蒙古人全面交恶,在叶尼塞河流域争夺不休。 当然了,甘肃、陕西等省支援的粮草全部到位,也是他怀揣信心的重要的原因。 可惜,就在他预备行军时,来自云南的李定国,作为新任的青海总兵,在吐鲁番走马上任。 “嘿,你不是青海总兵吗?怎么来我高昌?” 吐鲁番已经改名为高昌府。 高一功愤愤不平:“合着来我这分功劳的。” “你以为我愿意?” 李定国可不让他,澹澹道:“云南土司如切瓜宰鸡,且不提多痛快,千里迢迢奔袭来西北吃土,谁不嫌累?” “哼!”高一功兀自坐下,瞪了李定国一会儿,这才叹道:“我就知道,叶尔羌国这么大的功劳,某一个人吃不下。” “你知道就好。” 李定国皮肤晒黑了许多,人也越发的精神,双目有神: “要不是看你在西北经营多年,朝廷岂只会派我来分功?” “你要知道,这可是一国,分疆裂土的一国。” 叶尔羌汗国盛时,囊括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于阗、英吉莎、阿克苏、乌什,吐鲁番、焉耆和费尔干纳,广大的南疆地区,御民百万。 如此庞大的功劳,就算陆续有伯、子前来助阵,但份量不够,仍旧可以让其撑死。 高一功心有不甘,但只能听从安排。 李定国毕竟是熟人,还是同被俘虏的朋友,比那些陌生人强多了。 想通后,他才眼珠一转:“你可欠我个人情。” 李定国轻笑道:“你我这般熟稔,何须说这个。” “叶尔羌汗国听闻有十万大军,咱们这点人手够吗?” “应该没那么多。”高一功冷静道:“虽然其六城土地肥沃,但赋税多来自于商路。” “据商贾们所言,其国兵马多为骑兵,火器很少,甚至是没有。” “纯粹的骑兵?”李定国眯着眼睛,笑容逐渐泛滥:“这不就是送死吗?” 对于火器的应用,李定国可谓是经验丰富。 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只有火器才能横扫无忌,让土司胆寒。 而骑兵佩戴上火枪,更是如虎添翼。 “你瞧瞧,这是专门给骑兵制作的短铳,以前只是将军们才有,如今骑兵人手一个。” 眼前的短铳长不过一尺,但看上去狰狞可怖,枪管粗犷,冰冷的触感惹人喜欢。 “朝廷对你们可是下了血本了。” 李定国感慨道。 “嘿嘿,你再看这个。” 说着,几门被遮盖住红布的火炮,露出真容。 巨大的轮胎,细长的炮管,让人不由得感觉一股特殊的美感,忍不住想要亲近一番。 “这是?” 李定国摸了摸,抬起头,满脸的好奇。 “绍武式火炮。” 高一功抬起下巴,骄傲道:“这火炮名字不再是红夷火炮,而是绍武式大炮,轻便而威力大。” 说着,他走上前,将李定国的手深入炮管。 一股螺璇线条感,从指尖传来,让李定国打了个冷颤。 “这叫膛线。”高一功兴奋道:“炮兵试过了,有了这膛线后,准度更高,威力也就更大。” 说着,他拍了拍火炮,显摆道:“北京还未试炮惊艳他国,朝廷就已经送来十门来到吐鲁番,就为了对付叶尔羌汗国。” “京营有的我都有,京营没有的我也有。” “你知道,我准备了多久?皇帝又准备了多久吗?” 李定国默然。 短铳,火炮,这些都是明军的优势,同时也是碾压叶尔羌的根本。 甚至,若不是怕一口气吃撑了,朝廷都准备直接把卫拉特蒙古诸部也横扫了。 “既然都准备好了,那就尽快出发吧!” 李定国开口笑道:“骑兵归我指挥,火炮就让给你了。” “想得到美,你还是留守高昌吧!” 高一功笑骂一句。 虽然麾下有五万兵马,但镇守哈密、吐鲁番却必须预备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此战,李定国、高一功二人只能带领三万兵马,去行那灭国之举。 由于准备充足,所有人都信心满满。 安乐城南下,就是叉力失湖,后世叫做博斯腾湖。 东西长七十里,宽四十里,流域面积达到近三千平方公里,其属于山间陷落湖,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开都湖。 当然,给明军最大的印象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四处惊飞,成群结队的水鸟,让人心生向往。 自然,这里聚集了一座小城,是历史名城焉耆国所在,如今叫焉耆城。 其不过千户人家,聚湖而居,因为这片湖泊,加上位于丝绸南端路线节点,所以商贾聚集,日子也过得非常愉快。 大军的到来,惊扰了小城。 不过,在补给水源后,大军继续南向。 穿过赫赫有名的铁门关,接下来就是尉犁城,一座因为一条河而兴起的城市。 于是,接下来,他们见到了征服叶尔羌的根本——塔里木河。 “宽不过数丈,奔腾汹涌,塔里木河啊!” 高一功立马在河边,一望无际的塔里木河,宛若一条蜿蜒的曲龙,从西向东横置在沙漠之上,带来了难得的湿润和绿洲。 辽阔的荒漠也因此而一分为二,一条绿带从荒漠中穿过,带来了大量的生命和植物。 这是一条生命线。 “尉犁人视这条河为母亲河,岂止是尉犁人,偌大的叶尔羌,也因此河而兴。” 高一功兴奋地指着此河:“辎重、病患负载于河上,大军沿着河流向西走,继续往前就是叶尔羌人的国都——莎车。” “沿着这条河,只要沿着这条河走,不仅不用担心缺水,更不用担心迷路。” “因为那些城池,都建立在这条河两旁,咱们一路杀过去就是。” 这是多么省心省力的方法。 李定国为之赞叹:“这也是你为何先南后北的原因了。” 说着,他抬目向东:“听闻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