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60章:策展人苏亦  (第2/2页)
物馆的诞生。”    听到这里,王也秋局长跟梁钊韬教授两人相觑一笑。    王老还打趣说,“小娃娃心气很高啊,你这是想在河宕遗址继续盖起一座遗址博物馆啊?”    苏亦说,“学生,并无此想。”    王老却摆手,“有此想法也理所应当,然而,以国家这个阶段的现状,是无法维持众多遗址博物馆的运转的,而且,河宕遗址太小了。”    一句太小了。    就把副馆长黄玉治以及古运权等人目光中点燃的希望给浇灭了。    要是能在河宕遗址建立一座遗址博物馆,那么GD省博的话语权就大了。    然而,跟半坡遗址相比较,河宕遗址的面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河宕遗址是真的小。    然而,王老接着说,“河宕遗址虽小,却五脏俱全,它的学术意义就靠梁教授以及你们在场的诸位去发掘了。”    王老环绕四周,最终把目光放在苏亦的身上,“所以,你这个娃娃的身上肩负的责任就更加重大了。”    说完,示意苏亦继续。    简单跟众人科普一下考古发现类展览之后,苏亦继续深入。    跟学术有关的观点,只要没写论文,没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都是一家之说。    就看谁关注的比较早罢了。    如果考古发现类展览这块空地被苏亦率先抢占。    后来者,基本上都绕不开它。    然而,苏亦未来的专业方向肯定不是策展。    前世,他也不是专业的策展人。    他只是看的展览足够多。    也去过博物馆实习。    略懂一些皮毛。    但这些皮毛,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来说足够了。    因为,这个阶段。    策展,就是在起步阶段。    没有专业的策展公司,策展团队都是博物馆自备。    木工电工漆工砖瓦工什么的,都需要自己人来。    做成展柜展台的木头架子是他们锯断然后按照榫卯结构来制作,跟后世动不动就用手工电钻来钉钉子的安装方式完全就是天差地别。    除此之外,文字说明,图片绘画,都是需要手工DIY,照片根本就无用武之地,拍摄出来的照片,想要清洗出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成本,更不要说放大到足够大的尺寸。    这种情况下,只能靠手绘,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在古运权没带省博的人过来支援的时候,祖庙工作站策展工作,基本上就是苏亦跟曹子钧来完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杨式挺此前跟王局长等人介绍的时候,会把苏亦说成主要策展人的原因之一。    “因为是考古发现类展览,所以展览更多是出土文物为主,而在文物的展览上,则采用了组合式陈列,而,在整个展览的表达方式上,我借鉴了文学上的叙事方式,所以,我也把整个展览称为叙事型展览,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大家呈现河宕遗址的发掘故事,尽量得让文物活起来。”    这也不是多深奥的策展理念。    然而,对于在场的众人来说,并非如此。    因为这些理念太超前了。    超前得让人一时之间无法接受。    所以,他一说完,就有人忍不住打断他的话,是古运权,“组合式文物陈列?苏亦同学,你是不认同国内现阶段的文物陈列方式吗?比如,历博的通史陈列?”    不等苏亦回答。    古运权新的问题又来了。    “还有,你刚才提到的叙事型策展又是怎么回事?这个又是你新定义的术语吧?是不是也意味着你不认同现存主流的策展方式?”    他的两个问题,都是把苏亦推到了对立面。    不认同历博的文物陈列方式。    不认同现阶段的文物系统的主流展览方式。    这些话,学术讨论没有问题。    然而,当着国家文物局的大领导面前说这些话,完全就是当众把对方脸按在地上摩擦。    因为此前王老已经给历博的陈列定调子了。    历博的陈列只是时代的需要,而非学术上常识错误。    听到古运权的问题,不待苏亦回答,杨式挺就抢先说道,“古队长,小苏只是在介绍他的策展理念,不涉及到你所提到的这些,所以,我想你应该是误会了。”    古运权并不咄咄逼人,他笑道,“我也没有别的意思,毕竟策展我是外行,难免会好奇。”    看到手底下的两个考古队长在领导面前如此对话。    作为省博的代表,副馆长黄玉治眉头紧蹙,望向苏亦,“苏亦同学,你来跟大家说说,自己想法,应该不是古队长所说的意思吧?”    众目睽睽之下,黄玉芝的暗示也只能如此。    他没法阻止苏亦。    只能出此下策。    然而,此刻的黄玉治对古运权却极为不满,这个家伙小动作都搞到大领导的面前了。    真当领导是白痴呢?    他唯一担忧的就是众人跟前的苏亦。    生怕他年轻气盛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    然而,此刻,黄副馆长也能自我安慰了。    这孩子,能够当着众多长辈领导的面前,如此神态自若的担任讲解工作。    那么,应该不是一个鲁莽之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