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35章:广州文物调查从鲁迅纪念馆开始  (第2/2页)
苏亦继续自己的创作。    他这个灵感是来自于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里面有大量的手绘图,图文并茂,清晰明了,阅读体验非常好。    然而,他肯定是找不到莫宗江、以及董希文这样大牛给他手绘图稿。    只能自己来了。    反正是实习,就当是小试牛刀了。    对于美术生来说,素描并不难,不过当年艺考更多是画人物、苹果静态素描。    建筑素描比较少涉及。    好在苏亦不拘一格,也不讲究艺术风格,他更多是一种写实。    这种风格多少受到关山月老爷子的影响。    怎么说,他也是关老的徒子徒孙了。    关老前期的国画创作就大量融入了西方美术的写书风格。    苏亦的素描也更加注重写实。    苏亦在省博大院一连画了好几天。    越画越得心应手,越画越引人注目。    一开始观众只有沈明,后来工作队的其他同事也都过来参观,比如吴振华以及热心的王大姐,最后连杨式挺都惊动了。    所以当杨式挺拿着他的画稿观看的时候,都忍不住笑起来,“要知道你有这个本事,之前就让你来画出土文物插图了。”    苏亦知道这是开玩笑。    他又不是省博的专职画匠。    哪里来那么多闲工夫。    只是这件事情最终还是发酵出去了。    连分管考古工作的副馆长都知道,文物工作队来了一个厉害的小娃子。    年纪轻轻考上北大研究生就算了,还有一手厉害素描本领。    所以当某一天,苏亦在省博继续画建筑素描图的时候,就遇到这位姓黄的副馆长。    当时,对方问,“你每天都画着这些有啥用呢?”    苏亦顺口就回答,“当作一种记录吧,再过几十年,这些也算是咱们省博重要的史料了。”    瞬间,黄副馆长眼前一亮,“小娃娃,挺有想法的嘛。”    说着又问,“咋不用相机啊?”    苏亦理所当然道,“没有。”    然而,搁第二天,苏亦就多了一台海鸥牌相机。    是黄馆长特意跟省博的后勤部打招呼,让他来拍摄省博建筑的。    显然,黄副馆长对于省博史料的说法还是很认同的。    有了这台相机。    苏亦的身边热闹多了。    首先,就是沈明这个家伙有事没事,就过来蹭相机。    也不是蹭照片。    这年头胶卷不便宜,苏亦也不可能随意浪费,但架不住相机是个稀罕物。    沈明说,“咱们省博也就这一两台相机,这次也就是黄副馆长亲自写的批条,不然,你想要碰这台相机,门都没有,其他部门的家伙,对你可是眼红的呢。”    说着,他就嘿嘿笑,“我现在也算是沾你这个高材生的光了。”    他说的沾光,就是被苏亦借调过来帮忙拍摄建筑照片。    主要是他们手中的这台海鸥牌太过久远,苏亦就只有在照相博物馆里面才看到这玩意,一开始根本就不会cao作。    就算,捣鼓好久,还是不会。    没法子,只好求助沈明,然后这个家伙就赖着不走了。    苏亦也没辙,就好顺带让他帮忙。    反正,这段时间,杨式挺也安排沈明带着自己。    苏亦的文物调查报告,肯定并不局限于省博。    省博不大,除了鲁迅纪念馆,就是陈列大楼,而且,U型建筑体也只有一个南副楼,两三天就搞定,剩下就是普通的院落,还有库藏的展览。    这些,有专门的人来负责,不需要苏亦去凑热闹。    所以,他在没有下工地的这段时间,仍然继续他的广州文物调查报告。    他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杨式挺还有高馆长的支持。    毕竟,省博文物工作队的工作也不仅仅是田野发掘,也包括文物保护,尤其是重点的大型文物,比如,寺庙、古建之类的。    恰巧,这就是苏亦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所以当他这个想法提出来的时候,杨式挺不仅不反对,甚至,还给他不小的支援。    而,支援人员依旧是沈明。    支援的物品,一台海鸥牌照相机,还有一架海燕老旧摩托车。    所以,苏亦也不是一个出行的。    陪同的还有沈明,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找来了这一辆老旧摩托车,骑在路上除了巨大的轰鸣声之外,剩下的就是浓烟滚滚的尾气。    可就算是这样一辆已经超过报废年限,骑着路上都快散架的摩托车,却大大的增加了苏亦出行的便捷性。    总比他一直蹭着单车穿梭在大半个广州城强。    这样一来,苏亦的广州文物调查工作,就正式开始了。    两人,一相机,一摩托,然后从省博出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