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0、王尚书引经据典、严编修口蜜腹剑  (第1/2页)
    朱厚熜甫听王琼之言,心中大骇不已。    王琼果如自己所思一般,不过是无外力之时,则于杨廷和内斗;若有外来压力,则同气连枝,一同抵御。    如若其互相有仇怨,朱厚熜尚可从中牟利,打击一批,而拉拢一批。    可若同气连枝,则朱厚熜只能束手无策!    盖其眼下,尚未独揽大权,暂时不能与之翻脸。    至于掀桌子,则更是不可能……    然。    待王琼后言发之,则令朱厚熜陷入深思!    因王琼之言,实乃老成谋国之言耳!    眼下己甫登大位,股下龙椅尚未坐热,手中之权,更是微乎其微。    向使赶走杨廷和,难道不会有稻廷和邪?    非也!    盖与杨廷和相谋者,皆正德遗老,乃由想法相同,故成一党。    若杨廷和去位,明日便来一个稻廷和、赵廷和、资廷和。    若是无法从根本处解决问题,即使解决再多内阁,结果也不会有丝毫变化。    且杨廷和去位,如今糜烂局势,谁又能一力承担?    甚至于因为内阁走马观花,频频更换执政之人,最终只会使朝政恶化。    届时!    一个残破的大明,与之有何益处?    并无!    甚至于,可能会身死国灭。    朱厚熜不知道乃是历史上崇祯便是如此做,且也确确实实亡国,自挂东南枝!    崇祯自天启七年八月登基,截止崇祯十七年三月自缢,短短十七年半时间,换掉首辅近达二十人,内阁大学士前后足有五十人相继登场,为人所戏称“崇祯五十相”。    五十位内阁大学士中,有二十七人被罢黜、免职、戌边、死亡(非正常),占据总人数一半有余。    替换八十位九卿,其中兵部尚书有十三人中,有四位被诛杀或下狱。    刑部尚书先后登场有十七人;户部尚书先后登场有八人,其中四人被诛杀或下狱,或殉职、或削职。    诛杀总督七人,巡抚十一人,另加被捕之时自杀一人。    蓟辽总督半年之内频换五人。    可谓开历代之先河,纵观历史闻所未闻也!    然如此频繁换,于国何益?    无益。    且容易导致令出多门,朝令夕改,朝政因此混乱不堪,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不想着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在一些边边角角挑刺,想着解决不了问题,就把有问题之人给解决,他不死没人死!    同理!    朱厚熜此时亦然!    只要其尚未掌权,没有找到合适代替杨廷和之人,无论换多少人,最终结果依然如此,还会使朝政败坏!    且王琼还举了两个非常有内涵成例!    一:是汉宣帝刘询与霍光!    二:是汉质帝刘缵与梁冀!    霍光、梁冀皆是大将军,又俱为权臣!    一个是“如芒在背”主角,一个是“跋扈将军”主角。    且皆有拥立之功,甚至于权倾朝野,无人不深深忌惮。    然刘询与刘缵二人做法截然不同!    前者潜龙在渊,等待时机,对霍光百依百顺,惟有因皇后一事,偶有纷争。    后者锋芒毕露,口不择言,对梁冀百般厌恶,直言跋扈将军,被人鸩杀!    王琼一语双关,以刘询宽慰天子,以刘缵告诫皇帝,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且既未明言天子需避让杨廷和,从而青史记录,让皇帝有失颜面,又未之言杨廷和jianian臣,但却让其坐实jianian臣之实,无论杨廷和是辞官、亦或继续任职,皆背负此名!    除非朱厚熜,日后为其证明。    不然《明史·jianian臣传》必有其在于上!    然而这一切王琼并未直说,甚至一再维护杨廷和,称其辅弼良臣,有霍光之能、之功,无梁冀之恶、之jianian,可谓用心良苦,一石数鸟!    向使天下人知道此意,实乃明褒暗贬,但亦拿之无可奈何!    且杨廷和事后,还需领子上门拜谢。    总不能杨廷和被王琼救后,还谓其借古讽今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