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 风起代北(二)  (第1/2页)
    三万代军自牛川出发,沿如浑水一路南下,不过两日便抵达长城隘口。    后汉之时,此地由雁门郡东部都尉驻防。    而如今,长城壁垒早已残破不堪,坚固厚重的城墙千疮百孔,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打令它失去了本色,不是坍塌便是损毁,再不复往昔之威。    遥想当年:    始皇帝北击匈奴,踏破贺兰山阙!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是何等风采    前汉河南之战,收复故地!    河西之战,匈奴人哀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漠北决战,封狼居胥!    又是何等雄威    昭宣之时,六败匈奴!    傅介子剑斩楼兰!    陈汤悬单于首于北阙,上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播威异域,英姿犹在!    纵后汉武功不及前汉,亦有班超“不入虎xue,焉得虎子!”    窦宪勒石燕然,光我中华之威!    至曹魏时,风格突变,魏帝曹丕弃陉岭以北国土,复置并州。    自此赵、秦、两汉,数十代将士播撒鲜血的土地拱手让人。    众所周知,弃地易,收复失地难,晋朝没有两汉那种雄威,自然不能收复故土。    甚至于,它的武功远逊曹魏。    泰始六年,秦州刺史胡烈致使民族失和,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大破晋军,连斩晋室四员封疆大吏,胡烈、苏愉、牵弘、杨欣惧亡,凉州沦陷,关中震动,晋武帝惊呼:“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    武帝尚且如此,何况儿孙辈呢?    于是长城摇身一变,不再是天朝上国的屏障,反而成为胡人南下牧马的道路。    说到底,兵威国威才是真正的长城;但不论是坚石铸造的长城,还是兵威铸造的长城,都不能长盛不衰。    世上未有长盛不衰之帝国,不落之太阳,不堕之荣光!亘古之理也!    后世之所以没有人苛责晋室,是因为还有着比它更令人耻辱的朝代,宋。    西域、燕云、辽东、安南、河西走廊、西南,祖宗土地,尽数予人。    这段残破的长城令拓跋珪内心极大触动,因为它里面包含着太多值得后世之人敬畏的事物!    “大秦、大汉的英灵在上,你们抛洒鲜血的数千里疆域,将在我之后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诸夏”拓跋珪望着眼前的残垣断壁,心中作如是想。    身为穿越者,他从没有想过做文明的征服者,他的理想是混六合为一家。    恰逢此时天色已晚,拓跋珪传令大军择浅滩渡过如浑水,在长城内安营扎寨。    翌日,拓跋珪留给长孙肥、叔孙建二将一万人戍守隘口,亲领两万骑杀向武周川。    隘口与浅滩是北归的保证,自然不能掉以轻心。    这也是长城真正意义上的军事作用,进来容易出去难!    六月时节,武周川水草丰美,此地本该牛羊遍野,然而大军半日急行却是没有见到人踪。    拓跋珪下马,俯身看着地上崭新的车辙印,陷入沉思,很明显独孤部得到了消息。    但此刻,讲这些没有用。    对于为将帅者,寻敌主力也是必修课,这门课程霍去病次次满分,而李广基本不及格。    作为生活在代北之地的土著,拓跋珪对代地的一草一木都相当熟悉,他知道,独孤部向南迁徙只有一条道路,武周塞。    武周塞居于燕京山与武周山之间,正可谓两山夹一谷之势,此地更是汉武帝“马邑之谋”的亲历者。    当时匈奴军臣单于率军至武周川,攻陷武周塞,他见牛羊遍野却无百姓放牧,心生疑虑,而后又攻陷一座亭堡,亭堡最高长官尉史投降匈奴,将汉朝五路大军设伏之事和盘托出,大惊失色的军臣带领匈奴军队迅速脱离包围圈。    自高祖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