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16、一伐荆州 (第1/1页)
面对刘封质问,刘玄并没有回答,而是看了看刘备,随后不在言语。 气氛一时间陷入了尴尬之境,刘备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脸上略带愧疚之意。 先前点兵之时,刘备授刘玄执掌军纪,如有违禁者,斩,任何人不得阻挠。 可眼下第一个犯禁的便是刘封。 而刘封是他的义子,这让他如何能够杀得了手? 可如果不处罚,那么刘玄则威信扫地,恐怕也就无法胜任执掌军纪一职。 即使刘备有心维护,可也无从说起。 首先刘封不该在刘玄下达军纪之后,立马提出反对意见。 哪怕有,那个也是私下谏言,而不是大庭广众,三军将帅眼下,质疑刘玄的决定。 刘玄之法,是严苛! 但并非无理取闹! 当初乌林一战,刘备不但没有杀俘、杀降,反而善待对方,最后一举收获无数将士。 虽然暂时性刘备后方吃紧,差点就被这些人给吃穷,但今岁收成之后,刘备治下瞬间府库充盈,足够备战北方。 不然想要在今年发动战役,显然是痴人说梦。 至于因为刘备没有杀,反而给粮送归的将士,也在北方掀起战乱,各自占山为王,劫掠官府为生。 由于山贼基本占据是险要高山,易守难攻,让曹cao麾下疲于奔命。 而且因山贼祸害北方,哪怕是用力剿匪,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关中、河东、并州、幽州、豫州、兖州、徐州等地都发生不大不小的山贼暴动。 当然,这些终归是手无寸铁的山贼,哪怕再多也影响不了大局,反倒是夏侯渊、夏侯惇、曹洪等人屡历战功,不停封赏。 还有曹cao得知曹丕献策有功,被加五官中郎将,也参与其中,屡立战功,颇受曹cao深爱。 虽然并没有给大局带来什么改变,但是由此足以证明,刘玄的善待俘虏、降卒是正确选择。 可刘封不管三七二十一,当场就对刘玄的禁律表示不妥。 即使处罚也是理所当然! 而且刘玄非常给刘备面子,并没有直接动刑,而是交给刘备自己决定。 不过刘玄此举,其实就是把皮球踢回刘备脚下。 诸葛亮见到刘备脸上,一会为难,一会愧疚,当即拱手而道:“刘将军目无法纪,按律当处以斩刑!” 刘封当即大呼:“此纲纪乱用职权,此罪如何在我?不然,可询问三军将士,是否与吾……” “放肆!”纵使素来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在此刻大声呵斥刘封,然后脸色阴沉说道:“此军国大事,岂容小儿辈在此置喙,叉出去,按律斩!” “主公且慢,刘镇蛮虽触犯律令当斩,然三军未发,先斩大将恐有不吉,不若先记此过,允其戴罪立功,明公以为然否?” 诸葛亮深知刘备并不想杀刘封,此言只是做给三军将士,以及刘玄看。 但若无人阻止,则处于风口浪尖的刘封必死,刘备以后想起这件事,说不定还会怨恨刘玄,将烫手的山芋递到他手上。 然而刘封此人,虽然刚猛勇武,但身份极为尴尬,故而刘备军中上下,并无太多挚友。 反之刘玄,素来行事恭敬,礼敬诸人,如此众人自然不会甘冒违禁,帮刘封说话。 可在座的,有几个不是人精? 听到诸葛亮这么说了,当即会意附同:“臣等以为,长史之言大善,明公当从之!” 但刘备脸色依旧不见好,而是阴沉道:“孤以将军纪之事托付纲纪,此当询问显圣,非吾也!且此獠如此无视军纪,不严惩何以统帅三军?” 刘玄见到事情已经差不多了,点点头:“长史所言极是,刘镇蛮虽触犯军纪,念其初犯,当先记下,主公以为如何?” 既然刘玄都识相给他面子,刘备当即借坡下驴:“既然尔等为此獠求情,当先记下,若有下次,必诛之!” 刘封并非愚蠢之辈,如果再继续下去,让刘备下不来台,他绝对会被处死,且没人替他喊冤。 是故其哪怕有天大的怨气,在此刻也只能咽下…… 刘封识相退下之后,众人全部松了一口气,随后上三牲祭祀天地。 或许是苍天有眼,在刘备举行祭祀之时,雨势逐渐变小,天空孽龙逐渐散去,一缕缕金色阳光,从九重而下,照耀着此前被雨水淋湿的将士。 诸葛亮此时献言:“此前主公谓有大雨,恐有不详,今祭祀之时,乌云尽去,当是天意为我等洗兵耳,此战必能一战功成,收复失地!” “孔明之言,甚合孤意!”刘备欣然颔首,随后拿出一篇檄文大诵:“盖闻天下人臣者,莫不以忠君奉国,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jianian相曹cao者,乞丐携养,难登大雅,惟孝灵皇帝知人善任,选材不拘一格,授北部尉,建有威名,故迁顿丘令…… 昔年心尚忠贞,发兵讨董;为王前驱,马革效死。西往奉君,礼待天子;修葺宗庙,保扶社稷。实乃忠贞之心,虽微可见…… 然本该以周、召居之,却心怀歹意,为祸朝纲;见王梦难,欲图挟持。放弃宗庙,迁都至许;戕害贵人,屠戮公卿。玩弄权柄,欺压天子;多历岁年,罪无可赦。剥削黔黎,涂毒天下;屡cao兵戈;阴谋神器……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皇叔起兵勤王,靖难天下,中兴炎汉,华夏一统,望耆老军民心存皇汉,倒戈相向。 如暗于成事,守迷不反,昆山纵火,玉石俱焚,尔等噬脐,悔将何及……布告海内,咸使闻知。” 一篇洋洋洒洒的,自刘备口中诵出,三军皆动,各自起兵北上…… “葛生可曾按玄之言,下达郡县?”就在即将离开之时,走自诸葛亮身旁轻声询问。 “已然下达,只是如此天变之事,君何以能知邪?”诸葛亮虽然按照刘玄所言,将话传至各州县,让地方官传达至每个乡邑,但任然感觉有些不靠谱,心有疑虑问道。 “嘿嘿!”刘玄神秘一笑,随后再说:“此有备无患,若是未曾发生,也算天降鸿福,只不过北伐难以尽全功罢了。 可若发生,我等未曾有所准备,届时岂非辜负主公之恩? 且我敢肯定,此事今岁绝对会发,最迟不会超过冬月。葛生当早做准备,以免事来之事,无法应对!” “既然纲纪言之凿凿,亮便信足下一次,诚如足下所言,如果此事发生,我等也可避免无数伤亡!”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有信心,遂将一颗不安之心,放回肚子,点头答应。 “善!不过长史还需更加防备孙权,其此次受我军大辱,或袭取桂阳、武陵、长沙!” 诸葛亮胸有成竹点点头:“君且宽心,此事我与益德将军早有谋算,孙权不来则罢,如若来之,必让其损失惨重!” “如此甚好!”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网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