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演员的演字怎么写?(上) (第2/2页)
而崔心远,则靠这本书直接实现了财富自由。 接着,他又迅速出版了多本类似的小说,都是以青少年为受众群体。 总之,崔心远的创作思路就是一句话:老师家长说孩子不能做什么,我就写什么。 屠龙者,终成恶龙。 六年后,等到他的书迷都步入大学或走上社会,崔心远就自编自导,将《我们无处安放的伤痛》搬上影院。 割同一批韭菜。 崔心远召集时下最火爆的五位明星,两男三女,其中仅有一人是有演戏经历的,剩下的要不是选秀歌手出身,就是模特出道。 典型的只看脸,不认学历。 但就是这部,被专业影评人认为注定扑街的电影,却成为当年的华夏票房之王,18亿。 要知道,14年华夏电影总票房还不超过200亿,他一个人就拿走了接近十分之一。 1000万的投资,18亿的票房。 这下资本眼红了,发现导演不重要,剧本不重要,演技更不重要,只要是大IP的小说改编,加上当红流量明星,就能赚钱。 大量热钱开始涌入,流量明星的片酬年年暴涨。 会演戏的接不到戏,不会演戏的数钱到手软。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直接导致近几年,华夏的好电影屈指而数。 “这两年稍微好点,观众开始厌倦连台词都说不流利的明星了。” 可岚坐在一间写着‘演员面试’的办公室里,和一旁的沈青闲聊,细数这些年华夏电影发生的巨大改变。 沈青听了以后,觉得历史的进程总是相似的。 大众艺术审美这东西,不管那个世界,都是需要一步步提高的。 沈青趁着面试的演员还没有上场,适时表达了一下对可岚的感激:“柯组长,谢谢你帮我在佳能那里争取到选角的权力。” 佳能作为甲方,本来广告片的主角人选是需要他们来定夺的。 “主要是你的方案确实好,佳能才会同意。他们说只要最后拿出来的成片精彩,这些都是可以让步的。”可岚摇摇头,说并不是她的功劳。 “不过,我们就是拍一部广告片,真的需要这么大费周章的招演员吗?” 佳能的片子,主要演员其实就两位,一位年轻的丈夫和他年迈的母亲。 可岚觉得沈青有点小题大做,还专门让她联系演员经纪公司。 沈青纠正了可岚的说法:“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但是我更愿意叫它微电影。” 可岚见沈青认真的模样,也不再反驳,顺从的点点头:“你是导演,你说叫什么都行。” 这世界也有微电影的说法,但并不算主流。 最出名的一部,大概就是辛怡导演为残疾人互助协会,拍摄的宣传短片,《何处为家》。 全片只有一个男主人公,没有名字。 观众跟随意外遭遇车祸,双腿瘫痪的无名主角视角,体会了一把残疾人在社会生存时,所遭遇的真实故事。 出行的不便,渐渐离去的女友,逛商场时导购对他有意无意的驱赶,以及永远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何处为家》的内容很简单,但是辛怡导演特别厉害,从画面里传递出一种情感:残疾人虽然活着,但却觉得这个世界没有家。 没有名字,就代表不是某个个体,而是社会上的任何人。 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更可以是我。 当时,这部片在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让社会的目光首次集中在残疾人群体上,所有人都直面了一个心灵拷问: 整个华夏有十五亿人口,其中残疾人占了五千万以上,但为什么很少能在公共场所见到他们呢? 同时,也让微电影这个词,第一次被大众所了解。 甚至还掀起了一股小范围的微电影潮流。 但大部分的微电影,都是新人导演的练手作,精品很少,也就很难产生后续的影响力。 微电影渐渐沦为,电影行业的边边角角。 沈青和可岚聊着聊着,第一位面试的演员,终于要进场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