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三章 母非母 (第1/2页)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一日。 天虽寒,地虽冻,东方却旭日火红,冉冉升起,且万里无云,正是朗朗晴空。 金陵皇城,奉天殿。 今日是一旬一次的大朝会,六品以上的京官,四品以上的外放官员在京者,都需入朝。 群臣静列在下,寂静无声,永乐皇帝,高高在上,端坐龙椅,面色肃然。 郑和恭敬的站在龙椅侧,手捧圣旨,也是一言不发。 叮嗡~叮嗡~ 殿外清澈悠扬的铜罄音传来,是钦天监的报时官敲响了铜罄。 辰时。 辰为龙,青龙抬头,吉时已到。 郑和捧着圣旨对永乐帝深深一躬,站起身来,打开圣旨,面色庄重,声音肃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驭极十年,驱除鞑虏,振兴中原,夙兴夜寐,未敢有丝毫懈怠。 今,海晏河清,四方宾服,万民皆安,朕之幸,万民之幸。 饮水者,思其源;承恩者,报以德。 朕存于天地,立为人皇,赖承父母生养之恩德也。 朕之父,太祖高皇帝。 朕之母,孝慈高皇后。 为感其生育之恩德,于永乐三年,敕造大报恩寺于聚宝山,历时七年,今已竣工。 朕当亲往,诚心以拜,群臣皆随朕往。 辰时起身,巳时出宫,午时至大报恩寺,未时祭拜,申时礼毕,酉时设宴,普天同庆。 钦此。” 郑和宣旨完毕,收起圣旨,捧在手中,恭敬下拜,下列群臣也皆恭敬下拜。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永乐皇帝朱棣缓缓起身,面色虽冷,嘴角却带着一丝笑意,不知是冷笑还是嘲笑,也不知是笑别人还是笑自己,抬手虚扶, “众卿家平身。” “谢皇上。” 众位大臣站起身来,朱棣瞥了眼下方低头静立的众臣,沉生喊道, “礼部尚书陈知礼。” 前排一位胡子花白的大臣侧身走出,静等皇命。 “带着众位臣子去礼部,你礼部按照一应流程准备,三刻钟后在洪武门前列阵。” “臣遵旨。” 礼部尚书陈知礼领了皇命,躬身一礼,缓步退出奉天殿,领着众位臣子,向礼部走去,奉天殿内,只剩下朱棣和郑和两人。 “三保。” “臣在。” 朱棣声音冷峻, “这天下,有多少人,会不耻朕这个皇帝?” 郑和转身坚定地回到, “天下万民,有房屋可住,有衣衫蔽体,有田地可耕,不用困苦潦倒,卖儿鬻女,皆是皇帝功劳,自会明白皇帝苦心。” 静坐在龙椅上的朱棣面容萧瑟,嘴角还挂着莫名的笑意,比之方才,多了一丝苦涩,嗤笑着说到, “朕百年之后,到了阴曹地府,万千罪恶都可以偿还,但却无颜再面对母亲。” 郑和躬身下跪,扬起头,看着朱棣,声音轻缓又坚定,即是劝解也是安慰, “臣夕日在皇城中,曾侍奉碽妃三年,先碽妃温婉善良,有您这样的后人,九泉之下,必定也是极为欢喜,皇上还请勿要自责。” “可是,朕却不认她。” 郑和默然。 皇帝近日烦心事极多,先是汉王,又是太子,承恩寺中还有前建文帝朱允炆,这几个人无论哪一个问了问题,都会动摇大明根基。 可皇帝今日的萧瑟,和这三个人没有太多的关系,只是因为两个字。 正统。 当今天下,因“正统”二字受难者,并非只有永乐皇帝朱棣一人。 正统二子,可从嫡庶见分晓。 嫡子继承家里的产业,庶子没有继承权,一无所有,自己闯荡,万事皆凭自己双手。 而身为皇帝的朱棣,和先太子朱标是大明皇家的嫡子不同,他也是庶子,和继承权力无关的庶子,非正统的庶子。 他的母亲,并非是洪武高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只是一个在宫中没有任何地位的妃子,碽妃。 碽妃,容貌秀丽,性格温婉,出身已不可查。 有人说她出身元朝,是成吉思汗的后人,是元末的朝廷为了安抚势力雄厚的朱元璋送来的美人,朱元璋此人虽然收了美人,但手下大刀未停,依然砍的元朝远远躲在草原和大漠深处吃沙子。 也民间传言说,她是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抢来的女人,那些传言之人看来对朱棣深恶痛绝,朱元璋和陈友谅惊天动地的洞庭湖水战,被描绘成了抢夺这个女人的战争,果然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不过郑和却知道,碽妃,只是一个医家的女子,洪武皇帝朱元璋攻占金陵前的一次行军途中,身患重病,全赖此女日夜照料,朱元璋才能恢复健康,一路奋进,打下了金陵城。 此后朱元璋就留了此女在身边,一来二去,就大家都懂的。 称帝后,三年之后,她生下了当今的永乐皇帝朱棣,被封为碽妃。 郑和昔年在皇宫的最后两年,曾是碽妃宫中的小太监,受她照顾颇多,也是碽妃见郑和做事平稳细心,才让郑和有机会出了皇城,去到燕王府。 这也是为何郑和出了皇城,到了燕王府后,死心塌地的跟着燕王朱棣,不管是域外征战还是靖难,都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是有自己抱负,也是报恩。 在这个冰凉的皇城中,感受到的一点温暖,也必粉身以报。 可惜,碽妃体弱,并未等到儿子朱棣功成名就飞龙在天,就一病不起,不久后就撒手人寰。 碽妃的儿子,朱元璋的四子,庶子朱棣,在靖难之后,为了向天下万民证明自己的皇位并非造反得来,而是顺理成章的本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