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五章 一家鞋店  (第1/1页)
    “一家鞋店”的老板叫向宣,今年不过二十六岁。    向宣本科学的是计算机,硕士毕业之后却不肯做程序猿,所以就和父母借了钱在A市开了自己的“一家鞋店”。    营业到现在不过半年多的时间,净亏损三万五千多元。    不会宣传,没有渠道,怎么会有收入呢。    不过向宣本身非常有计划,按照他的想法,等他积攒了足够的资金,就要着手开发一款APP,让所有的顾客可以直接在APP上下载官方提供的花纹、颜色和材料来装饰自己的鞋服。    然后工人再根据顾客自己制作的设计进行手工制作,最终发货到顾客的手上。    这样可以省去很多设计的费用。但保证顾客能够喜欢官方提供的花纹、颜色和材料这一点本身就非常有难度。    更别说把一件衣服或者鞋子拆成很多个版块供顾客自行设计,这对APP的研发要求是很大的。    像VANS、Nike、阿迪这样的大厂也只是在自己的官网上提供了定制业务,而且自由度还没有向宣想得那样高。    不过向宣对自己的编程能力非常自信。    “就这么和你说吧,我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都在琢磨这件事,我宿舍里的其他几个兄弟也在帮我想,其实大概的框架我们都已经构建出来了,缺少美工,缺少渠道,所以没做下去。”    如果向宣说的是真的,那么这款APP理论上的投入其实并不需要很多,不过后续的维护费用、进入软件商店的推广……    都不是王越现阶段可以做的。    倘若以后积攒了一定的资本,或许可以尝试一下。    如果技术允许,顾客可以把自己的设计方案上传到社区里面,有点像steam的创意工坊,然后不想自己设计,或者觉得这个已有的设计非常好的话,就可以付费下载。    全民参与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还养活了一批平民设计师。    平台收取服务费用,然后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到最后也许可以发展成一个很大的生态,不单单再局限于服装,一些比较简单的小家具、装修方案等等都可以在平台上实现。    想法是很好的,就是实施起来的难度很大,有些理想化了。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到研发过程中去,这都是非常久以后的事情了,保不准也许就有人这么做了。    虽然王越活到三十一岁的时候还没有人真正尝试这么做,也许是半路夭折了,也许是那时候的技术条件还不支持。    但是重生以后蝴蝶的翅膀已经扇动了,谁知道未来会不会有一场飓风呢?    “这些可以以后再谈。”王越喝着向宣端来的茶,据说是非常名贵的,但王越喝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那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向宣也非常好奇,这个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少年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虽然他也对自己的经营能力有了一点质疑,但他好歹也是上社会经历过毒打的人。    “先从线下实体店起步,逐渐在本地区站稳脚跟,发展成一种地区文化,最后走向更大的舞台。”    总体上来说,这和向宣的规划是一样的,但向宣觉得自己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    一家鞋店到现在亏了那么多钱,快把老爸老妈那借来的钱亏掉小半了。    “我们刚刚起步一个礼拜,就实现了净收入两千多。”    一群高中生凑在一起闯出来的事业,顾园园和谷婉溪的年龄也都没有向宣来的大。    向宣有些吃惊:“那你们是怎么收费的?”    “一双鞋500,一件卫衣或者牛仔裤之类的200,T恤或者其他物件100,不过还是要看个人要求来定。”    向宣皱着眉毛:“定制这个业务本就比较倾向于年轻人。你这样的收费……”    王越之前也有听到朱玉成和男主持人在讨论向宣的收费,球鞋一次只要一百多。    “你要想,如果只顾着追求名牌,几千几万地去砸联名款,限定款,和花几百块钱去做一个完全符合自己想法的物件,哪个更划算值当?”    向宣沉默了良久:“可他们毕竟都是学生……”    “你这样一单能赚多少钱,花掉的这些时间去搬砖赚的钱都比定制来得多。”    王越说的很有道理,定制贵,贵在时间和精力,而不是材料。    “你想的这些事情,可以等我们做大以后推出学生价,或者学生专场,”王越喝了一口茶:“中杯、大杯、超大杯的道理你懂吧?”    在微观经济学中,这种差异化定价,或者说发行优惠券的做法就是把一个市场按照不同群体的需求弹性给区分开来,最大程度地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    就好像Nike发行限量款的目的根本不是赚钱,几十几百双的鞋能卖出多少钱,连宣传的成本都赚不回来。不过这些商品确实也能在二级市场或者类似的地方收割一波消费力高的群体。    但真正用来割韭菜的,是货量很大的那些鞋款。中低帮的aj,还有空军,blazer这种,大几百能够买下来的。    这就是差异化定价,拼多多的砍一刀被很多都市白领看不起,但它存在就是有道理的,因为确实有太多人需要这样的砍一刀了。    “而且等我们慢慢做大了,你的那些想法才有资金去实现它。”    王越的提议让向宣心动了。    “那你需要我做些什么?”    “在我们开学的这段时间,需要由你来发展定制部门的业务。渠道、订单、宣传的事情我有专门的人来搞定。你只管做产品就好了。”    向宣的店里还有三个雇员,而且是一天到晚都在工作的,到时候可以发挥出很大的生产力。而且王越也不怕向宣做到一半想把客源拐走单干。    毕竟渠道、客源什么的都掌握在谷婉溪、顾园园还有木清灵的手里。    一开始创业总要带上一些信得过的人的,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否则一旦有人要单飞,双方都要两败俱伤。很可能都活不到最后需要重新整理内部结构,引进人才的阶段。    向宣叫来了店里的其他几个店员,好好商量了一下,最终也还是同意了。    王越其实并不愿意再把股份分出去了,但令王越意外的是向宣他们居然一致只想要单件提成,这对王越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情。    和向宣谈完事情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顾园园在家里还没有吃晚饭,正在向王越诉苦呢,也不肯点外卖,王越只好临时去超市里买了几根葱和火腿,回去给顾园园做葱油拌面。    年满十六周岁,并且能够以自己能力为生的人就可以申请公司执照了,不过再过几天王越就要满十八周岁了,等过了年关再去办理执照会方便一些,王越也就没有急着去办理。    更何况拟写公司章程什么的也都很麻烦,到时候还是需要谷婉溪和王立明多帮帮忙,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咨询一下律师。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把业务给他继续做大。    其实之前木清灵说要给王越做首席财务官,也是不太现实的,毕竟一旦创业之后就立马需要会计、审计等等相关人员了。    就算木清灵真要做首席财务官,也至少得等大学毕业以后了。    王越的事业能不能活到那时候是一个问题,如果到时候发展的还不错,那些在这四年里为公司付出了那么多的人也不会那么轻易接纳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年轻来直接当首席财务官的。    创业看上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其实落实到最后,要多繁琐有多繁琐,王越还没怎么起步,就已经感觉到自己对这些繁琐事务的厌倦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